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奖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及21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年的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物理学奖,截止2017年已颁奖111次(共有6年未颁奖: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07人次、206位物理学家获奖,美国著名固体物理学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学领域中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分别为1956年和1972年。
纵观诺贝尔物理学奖设立以来的117年中,获奖者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只有两位女性物理学家获奖,一位是法国女科学家玛丽居里,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因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另一个是美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她和延森提出了核结构的壳层模型,能从理论上正确预言与稳定性最大的核所对应的幻数,从而使物理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核谱学时代,他们共同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截止2017年共有135项物理学成果获诺贝尔奖,按其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归类统计,可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大部分成果集中于理论物理、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固体与凝聚态物理、实验及应用物理五个领域。原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在现代物理学中占较为重要的地位,对原子及原子核的精细研究正是近代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在20世纪前40年里原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领域的成果是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主力。80年代以后诺贝尔评奖的另一个特征是凝聚态物理成果大量获奖,凝聚态物理有“未来物理学”之称,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物理学科,且具有发展潜力,是今后诺贝尔奖的生长点。
在诺贝尔奖6大奖项中,物理学是华裔科学家获奖较多的领域,截止2017年共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依然保留中国国籍,故其获奖国籍及出生国籍为中国。
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以表彰他们构思和设计了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并对直接探测引力波做出杰出贡献。三位获奖者中,韦斯是最早提出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并作噪声分析的,巴里什对建立LIGO作出了关键贡献,而索恩的贡献则在于引力波探测和LIGO的理论方面。2016年2月11日, LIGO首次宣布此前于2015年9月14日利用臂长达4公里的激光干涉仪直接探测到了来自离我们13亿光年的两个黑洞合并事件造成的引力波。2017年六月,LIGO和VIRGO(欧洲的引力波探测装置)同时宣布了第三个引力波事件。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重要推论。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双星互相绕转发出引力辐射,它们的轨道周期就会因此而变短。对引力波的探测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天文学研究领域,将为人类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物质世界图景:茫茫宇宙,只要有物质,就有引力辐射。(责任编辑景然,主编李志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