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科普人员、每年科普经费投入多少、科普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近日,科技部发布了201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科普人员和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虽然科普发展仍存在不均衡性,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增多,专职创作人员稀少
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4.28万人,比2010年增加10.93%;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14.42人,比2010年增加1.36人,增长10.41%。其中,县级科普人员151.37万人,占全国科普人员总数的77.91%。科普人员大多工作在以县级单位为主的基层,为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
另外,全国农村有科普人员71.1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36.61%,农村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10.83人,比2010年增加1.16人,虽然增加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11.99%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农村应该是未来科普工作的重点关注地区。
虽然科普队伍不断扩大,但人员构成不均衡,专职人员偏少,仅占科普人员总数的11.54%,科普创作人员更是极度缺乏。2011年,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比2010年仅增加210人,共计11191人,只占科普人员总数的0.58%。全国357家科技馆共有科普创作人员603人,平均每家科技馆只有1.7人,有269家科技馆甚至连一个创作人员都没有。
科普经费政府拨款最多,社会捐赠大幅减少
2011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3亿元,比2010年增长5.81%。其中,科普专项经费38.23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84元,比2010年增加了0.23元,增长8.81%。
各地将科普经费投入视为工作重点,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投入力度明显不均衡。2011年,投入排名前5位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浙江,科普经费筹集额一共高达50.56亿元,占全国总数的48.01%;而科普经费筹集额较少的吉林、海南、青海、甘肃、西藏,经费总额只有2.53亿元,仅占全国总数的2.4%。
除地区差异之外,科普经费的来源构成也存在不均衡,政府财政拨款增长最快,达到了72.59亿元,占全部科普经费筹集额的68.94%;但社会捐赠大幅减少,仅有0.84亿元,同比下降了38.76%,这与2010年40.23%的增长率形成较大的反差。
社会捐赠的减少并不能掩盖科普发展的社会化参与度的提高。2011年的科普场馆基建支出达21.97亿元,政府拨款占总支出的36.96%,与2008年70.9%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此消彼长,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普场馆建设中来。
西部地区科普经费筹集比例最多,占有科普资源最少
因为历史发展原因,西部地区常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但近些年西部地区科普发展成效卓著,如果考虑到地区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西部地区的一些统计指标并不落后,甚至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
2011年,西部地区每万人拥有的科普人员数量为16.36人,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3.80人与13.79人,高居三地之首。西部地区的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2.17元,虽然落后于东部的4.26元,但高于中部的1.60元,而西部地区的科普经费强度则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之上。
科普经费强度指各地科普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科普投入的相对强度。2011年,西部地区的科普经费强度达到2.32个万分比,高于东部的2.18和中部的1.42。科普经费强度排名前十位的省区中,西部的四川、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占据了六个席位。
可见,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仍然在努力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然而,西部地区仍面临科普资源偏少的困境。2011年,东部地区万人科技馆展厅面积达11.48平方米,而西部地区只有4.94平方米;东部地区平均每个省份拥有15家科技馆,是西部地区的3倍,大中型科技馆和科技博物馆,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来源: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