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百余家科研机构敞开大门 50万人体验中科院公众科学日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小火箭在干冰和水的作用下发射升空,色素、洗涤剂和液氮反应升腾出“祥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科学秀”现场,阵阵欢呼声让人仿佛置身游乐园,科学在此刻毫不枯燥。
20日至21日,中科院的全国12个分院、116个国家科研机构迎来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的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各类重点实验室、天文观测台站、野外实验台站、大型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预计共接待公众50万人。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本届公众科学日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超导、磁学、表面物理,这些坐落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数十个实验室,都在公众科学日当天开放。高压“热冰”、超导磁悬浮、自我生长的人工晶体,分别迎来参观者们近距离的目光。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说,这些精心设置的项目为观众展示了科学的奇妙,让大家知道科学并非高高在上、难以触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进门处摆放着一座重达1吨的北极熊冰雕。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让大家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造成冰盖、冰川融化,影响全球海平面升降,“正值最近北京高温天气,大家能更好地观察这种变化和联系”。
活动现场还提供了可视化的地球模拟效果,参观者可以通过交互体验的设备,自己操作画面,使“地球”转动,放大或缩小地观察海洋环流、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温、遥感热红外亮温等。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毛笔的书法体验台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群。展厅另一侧,志愿者向现场观众讲解:如果把去年在贵州建成的FAST望远镜比作一只“观天巨眼”的话,馈源舱就相当于这只眼睛的瞳孔,如何让这颗“瞳孔”在百米高空实现精准运动,是自动化所科研人员需要攀登的技术高峰……
据了解,公众科学日期间,中科院各研究院所还结合社会热点,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核能安全、环境和食品安全、绿色节能、健康生活等问题以及重大科学事件,组织院士、专家通过科普报告等形式释疑解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
勒索病毒近期在全球爆发,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是何方神圣?中科院计算所举行了网络攻防现场演示活动,为公众作出解答。计算所还请来国内网络安全界的“大咖”,现场演示扫描条码如何导致系统被入侵,在移动端如何窃取通讯录、短信内容等隐私信息,一系列演示让观众大开眼界。
国家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在广场架起望远镜,通过投影向来访观众展示太阳光球像。同时,百余名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及主管科技的教师汇聚一堂,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为大家介绍国家天文台的科普资源,就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促进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活动等展开交流讨论。
这是中科院第13个公众科学日。周德进说,13年来,公众科学日活动已成为中科院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也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