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获首批成果
2005-03-28 潘国霖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会议,展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成果《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及其他首批成果;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的项目。

  两年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中国民协组织全国民间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向全社会发出了抢救民间文化的紧急呼吁,召集全国民间文艺专家和主席团成员对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濒危情况进行了紧急调查,研究应对濒危的策略和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计划,全国众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加入了这一宏伟工程。他们深入偏乡僻壤寻找民间文化瑰宝,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先期采样、制作范本。经他们不懈努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抢救和保护中国优秀文化越来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成为文化部正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会上,展出了抢救工程实施期间完成的一批成果,有《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中国结丛书》(10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民歌抢救行动成果书》、《中国世界遗产推介丛书·萨满文化》、《冯骥才公益画集(民间)》、《最后的渔猎部落》等20件(套)。刚刚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的《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是我国第一部民间木版年画全集,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实施的中国民间年画专项示范本,凝聚了包括冯骥才、薄松年在内的地方政府领导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汗水。山东省潍坊寒亭区投入1000万元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抢救,建立了民俗大观园和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普查的基础上,先后4次拍摄了照片2800多幅,从中精选出年画、雕版佳作100幅,其他民俗、风物、地理村落照片数百幅,形成文字10万余字。还拍摄了影像资料带30余盘,从静态到动态等方式全面地展示了杨家埠年画的风貌。《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的出版,对推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民协今年3月在全国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拟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开展各民族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再由中国民协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省推荐的民间文化传人中具有杰出才能、技艺和成就的民间文学讲述人、民间艺术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师的候选人进行评定和命名。该项目将首批评定和公布100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民协将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给予命名和表彰,颁发证书,授予奖项;并对他们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对他们的文化传承及其成就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评估,给予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总结;为他们的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等活动,向全社会进行有效推介与介绍,扩大其社会影响;组织讲课、授徒、教学的方式,促进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技艺传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回顾、总结近年来的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后充分肯定了全国民协队伍,他说:我们的使命比成果大得多,尽管这支队伍只有5万余人,却承担了巨大的时代使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强调指出:从近两年田野考察中发现,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触目皆是,历史遗存中保留大量的历史记忆亟待挖掘,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承人文化更是需要及时抢救的。文化断代的危险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专门召开大会公布这一全新项目,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项目的意义就在于此。

链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2003年2月18日,冯骥才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身份向外界宣布,该协会将启动一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程需用10年时间完成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

  抢救原因: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化的速度下,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或在速死阶段,而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半。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凝聚力、亲合力的载体。

  抢救目的:给世人留下一个完整的家底。抢救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抢救文化是为拯救民族精神。中宣部已将这一抢救工程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26日第3版 )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