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亚太六号”卫星纪实
2005-04-14
孟令军 陈蕾
中新社西昌四月十二日电(记者 孟令军 陈蕾) 轰隆隆如雷声般的巨响后,一枚银白色的火箭冲出山坳,托举着“亚太六号”通信卫星向太空飞去。
这是公元二00五年四月十二日,地处中国西南大凉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其第四十次航天发射,实现中国航天新世纪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开门红”。
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发射:中国航天今年的第一次发射,中国航天商业国际发射服务在六年沉寂后的首次发射。
为了这次发射,该中心从去年冬天就开始着手准备:“试验卫星二号”发射任务征尘未洗,科技人员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各种针对性训练和适应性改造。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练什么。”中心广大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向岗位技能和设备设施稳定性提高,测发系统通过请专家授课、学规程、系统间交流学习等方式开展训练,并先后两次选派四十八名科技人员到火箭生产厂学习火箭技术产品状态变化,让操作人员心里有了谱。
测控、通信系统则结合“亚太六号”卫星发射任务特点,在认真判读历次飞行数据基础上,对指挥显示网等各类软件进行了一千五百多项适应性修改、编制。
火箭进场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更加谨慎细致,他们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活动,引入“零缺陷”管理观念,进一步严格试验任务表格化管理,规范技术通知制度并严格审批讲评,共预想火工品安装、上面级加注后的动平衡试验、星遥参数传输处理等两百余个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制定预案。
“亚太六号”卫星由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卫星进场以前即做了大量针对性准备工作。因此,随着测试工作的展开,在最初几次协调会上,面对法方技术人员总要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并立即追问“什么时候解决”时,该中心科技人员回答干脆:“马上!”并且能说到做到、毫不含糊。
有耕耘就有收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将“亚太六号”卫星送入太空,这将使中国航天在打破国际商业发射六年沉寂之后,迎来新一轮辉煌。
■ 背景:中国航天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历程
中新社西昌四月十二日电(记者孙自法) 在沉寂六年之后,中国今晚再次将一颗外国卫星——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至此,中国航天共进行二十四次国际商业发射,用“长征”运载火箭发射三十颗外国卫星,同时还为国外提供了五次搭载服务。
作为中国政府批准经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提供卫星在轨交付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唯一商业机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向媒体提供了中国航天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大致历程:
一九八五年十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一号,中国航天第一次为国外提供了搭载服务。
一九九0年四月,中国航天成功进行第一次商业发射服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到一九九九年六月间,中国用“长征二号丙/SD”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承揽了美国摩托罗拉铱星系统的六次组网发射,成功发射十二颗铱星。
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九年商业发射占中国同期发射总量百分之六十,占国际市场份额七到九个百分点。
二00四年十一月,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卫星整星出口合同,中方将向尼方提供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的一颗通信卫星,从而实现中国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已由两点五吨提高至九点二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则由一点四吨提高到五点一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