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世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是一位老人的最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
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北京炎夏的一个上午,当记者怀着敬畏和忐忑之心走近这位被无数光环笼罩的老人时,不想,他却操着一口“川普”笑道:“你们是80后,我也是,我87岁啦!”
鹤发童颜,耄耋赤子。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慢慢发现,光环背后,是为国所需,是创新不止,是一生执著……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在石油化工催化领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闵恩泽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可谓波澜壮阔、硕果累累。当记者问起什么事情最值得骄傲时,他沉思良久,坚定地说:“我最骄傲的事是回到祖国!”
56年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已工作的闵恩泽,毅然放弃优裕的生活,携妻回国。友人劝阻:“在美国安定富裕,中国贫穷落后,何必回去自讨苦吃?”闵恩泽说:“再穷也是我的祖国,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学好了就要回去。”
当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终于踏上故土时,闵恩泽发现,日思夜想的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他迅速投身到新中国的石油炼化事业。
1955年,他被安排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任务是通过催化剂研制、中型试验,提出建厂的设计数据。而什么是催化剂?对当时的他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我在美国学的是化学工程,后来又从事‘燃煤锅炉中的结垢和腐蚀’课题研究。对于催化剂,我也只是从教科书上见过。”结缘催化剂,闵恩泽也是“半路出家”。
1956年初,闵恩泽在大连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第一次看到了铂重整催化剂的实物。“那3毫米药片状的小片,我永远也忘不了。”从此,他和他的团队开始在摸索中前行,白手起家,从实验室的几十克催化剂开始,一直到成吨催化剂生产,他在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里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上世纪50至60年代,攻克难关,开发出小球硅铝裂化、微球硅铝裂化、铂重整等炼油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