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我们距离世界“学术之都”还有多远?
2014-07-04 《中国科学报》

  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强弱,也是提升一个国家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怎样更好地利用北京的学术资源,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学术之都”?本版围绕这个话题,约请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北京建设“学术之都”,既是北京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的一件大事。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离不开学术的发展。学术具有基础和原动力的特点,好比大树的根茎部分,根深了才能叶茂。可以说,学术乃先进文化发展赓续不绝的重要源泉。

  怎样理解“建设学术之都”?

  在中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学术之都”。

  北京文化底蕴雄厚、学术传统深远、学术机构集中、学术资源齐全、名家云集、人才荟萃,是全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创新地,在我国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起着引领作用。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前北京乃至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格局中仍处于“边陲”地位,离“世界中心”还较远,离“世界学术之都”还有较大差距。

  众所周知,中心与边陲的说法最初来源于大思想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他当年主要指经济体系的中心与边陲关系。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影响力没有人敢于轻视。但与之相比较,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经济发展的地位还不相匹配。究其原因,有“文化滞后”的问题,即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社会变迁中,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一般会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

  但是,显然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当前学术界浮躁之风甚重、急功近利之风甚重,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积淀,那些一心急于要拿奖牌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反而是那些“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人有机会攀登到学术的顶峰。与娱乐界、传媒界、产业界、商界、市场、官场相比,做学术确实是太冷清了。由于学术研究成果大多是基础型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变为专利、产品、智库型社会对策,在全社会都“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学术就越来越受到轻视。所以,目前全社会的浮躁风气显然制约了我国学术的发展。

  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学术长期滞后,那就意味着,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长期滞后于发达国家,这必然影响到全民族整体的发展。学术长期滞后的结果是科技不可能真正创新,产业也只能跟着人家跑,产品只能拷贝别人的,最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然会滞后。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建设北京学术之都”,就是要探索怎样创造一种良性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让有着深厚文化沉积、人才荟萃的北京,真正聚集出一大批学术人才,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为世界公认的学术成果,推进我国的学术发展,最终使中国学术从“世界学术边陲”走向“世界学术中心”。这个目标如果实现了,它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原动力之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