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刘延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2017-01-16 求是

  核心要点:

  ■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历史宣示,体现了强大的道路自信和时代担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优势”。一是基础能力优势。二是人才规模优势。三是市场空间优势。四是产业体系优势。五是体制动员优势。

  ■“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鲜明标志。我国要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一争高下,必须加强战略谋划,从源头抓起,找准方向,加快布局。

  ■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外溢”,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环节。要把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鼎新”与“革故”并重,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进,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

  ■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为创新培植土壤、涵养水分。同时,也要加强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管理,健全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和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要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改革发展全局,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技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定创新自信,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从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每年都作出标志性的重大部署。2012年,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2014年,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又连续出台重大部署。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4月,党中央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建议。5月,“科技三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李克强总理对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出明确要求。8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9月,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创新增长方式”作为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创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构想,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正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最新集成。抓好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要牢牢把握好“八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契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历史宣示,体现了强大的道路自信和时代担当。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全方位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三是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成为衡量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绩效的关键标准,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

  四是坚持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为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最大优势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必须增强创新自信,把创新的主动权、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面对知识、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必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

  五是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先发优势的重要手段。过去几十年我国比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随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需要创造自己的先发优势,开辟未来发展新空间。打造先发优势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地把科技创新搞上去,提高自主判断和选择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在领先领域把握趋势、扩大优势,在并行领域奋力拼搏、发力超越,在跟踪领域实施非对称措施,抢占先机。

  六是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作为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科技创新必须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略重点,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发挥好支撑引领作用。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扬长避短,把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七是坚持把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的竞争和体系的对抗。我国科技创新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点的突破向群体迸发转变。必须推动分散式的创新向成系统的创新转变,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等方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八是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当代社会,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必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在我们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科技创新理论和实践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必须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部署中,落实到行动上。

  二、充分认识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回顾过去,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巨大,优势突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优势”。一是基础能力优势。科技发展实现了由原来的全面跟跑向跟跑、并跑甚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开发、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创新基地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研布局。二是人才规模优势。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力资源大国,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全时研发人员总量3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这是我国举世难得的战略资源。三是市场空间优势。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仅移动互联网用户就达10.3亿,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能支撑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发展,即使相对小众的市场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和需求。四是产业体系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任何创新活动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用武之地”。我国制造业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五是体制动员优势。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靠的是制度优势。现在仍然要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把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第二,放眼全球,科技与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科技创新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体现为“三个新起点”:一是世界科学技术演进站在新起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我们必须抢抓科技革命于萌发之时,洞察创新潮流于青萍之末,推动产业变革于端倪之初,牢牢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既是当前稳增长的着力点,也是长期调结构的战略路径,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引擎。同时,当前社会民生领域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促进科技创新与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为“五位一体”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三是国际创新竞争站在新起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发展大调整,打破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各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都在展开新的部署,竞争日趋白热化。我们在这场竞争中不仅不能掉队,还要争取走在前面。

  第三,居安思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我国大国地位快速提升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处于快速上升时期。我国科技在快速进步,但世界科学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我国大国地位的根基就不牢靠。二是高水平科技供给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高水平创新的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制约。三是高端创新人才与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特别是世界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发达国家凭借其前瞻的战略布局、强大的物质基础、一流的创新平台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形成对全球人才的“虹吸效应”。培育和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是必须要加快补上的一课。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发挥与推动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创新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同时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则建设仍有待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快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一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就是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把创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各地区、各部门抓创新谋发展的具体行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二要把顶层设计转化为系统部署,就是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转化为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把“设计图”变为“施工图”。三要把总体要求转化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扣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发展实际,找准工作抓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需要以关键环节、重大领域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强化战略导向,着力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鲜明标志。我国要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一争高下,必须加强战略谋划,从源头抓起,找准方向,加快布局。

  一要打牢基础前沿研究的根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从以前的“人口密集区”进入“少人区”,部分领域正迈向“无人区”,很多科技探索都要从最本源、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但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跟踪式的研究多,领跑原创成果少。一些核心技术难关久攻不下,根子在于基础研究没有大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尽快优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布局,加大对空间、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的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解决好“卡脖子”问题。要加强对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变革影响的颠覆性技术的研判,及时调整和布局,选准突破口,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赢得主动,占领先机。

  二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战略性科技力量,抢占前沿竞争制高点。战略性科技力量主要体现在重大基础平台和重大项目上,聚集一流队伍,形成一流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中央确定的一件大事。国家实验室是肩负国家使命、保障国家安全的创新能力支柱,是少而精、大而强的机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是增强战略性科技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继续实施16个科技重大专项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面向2030年,再部署6个重大科技项目和9个重大工程,力求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率先突破,与现有重大专项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三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创新要素和资源跨国流动越发活跃,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科技创新,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搞“小循环”,要在参与国际创新中搞“大循环”,在与各国的相互学习中实现合作共赢。要借鉴国际经验,发挥特色优势,选准主攻方向,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这也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验。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二,强化高端引领,增加科技供给,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当前,无论从全球经济还是从中国经济来看,都在经历着一次技术大变革和结构大调整。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我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外溢”,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环节。要把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鼎新”与“革故”并重,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进,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循环。

  一要以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基础,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开发,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同时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创新和跨界发展。加强健康、生态、环保、安全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依靠科技创新解决13亿人的衣食住行。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往往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如果管得过细过早、限制过多,会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市场来选择“赢家”,促进新兴技术之间的竞争,对看不清楚的发展方向也要善于包容,给予发展空间,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展现活力。

  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企业要做强、做百年老店,提高创新能力是不二选择。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国有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要完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国有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引导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中小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要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催生更多创新型“独角兽企业”。

  三要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增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创新见势早、行动快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势头好、亮点多、后劲足。目前,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增长速度快,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西安等7个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这些“点”上的突破应尽快拓展到“线”上、“面”上。要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加快布局,充实内涵,对外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及资源,对内发挥引领辐射示范作用。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系统推进,突出改革内容,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还要继续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增长点、增长带、增长极。

  第三,强化改革攻坚,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啃了不少硬骨头,科技体制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机制仍不健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效益还不高,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度还远远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也存在渠道不畅等问题。必须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围绕解决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这一主攻方向,坚持不懈推动改革。

  一要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环境。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有不同的定位、特色与优势,不能缺位、越位和错位。基础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剑”。技术创新要瞄准核心技术瓶颈攻关,成果转化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通过市场建立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应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增强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要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等方面,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自主权,为科研成果涌现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二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已经完成,但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单位还存在等待观望的情绪,成果转化政策仍存在不配套的问题。科技成果大多属于无形资产,不同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转化就谈不上收益,错过了最好时机,收益将大打折扣,甚至归零。各部门、各地方要加强协调,从推动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健全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完善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打出“组合拳”,为充分释放创新效益铺路架桥。

  三要适应创新从小众向大众转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双创”中的关键作用。要促进“双创”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推动“双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创新平台。要吸引大院大所、创业导师入驻众创空间,把精英和草根、线上与线下的创新活动融合起来,把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微行为”,汇聚成创新发展的“众力量”。

  四要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目前,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构建了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按照新五大类布局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要继续抓好各项任务落地,深入研究科技计划体系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搞组装式的“大拼盘”。我国科技投入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是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使用效率不高三个问题。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政府投入要聚焦基础前沿和重大项目设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投贷联动、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有机结合,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

  第四,强化人才优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人才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破解,科技人才管理存在体制不顺状况。科技界仍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存在拉关系、跑项目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弄虚作假、浪费滥用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员自身的因素。我们要强化“人才驱动”的战略思维,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一要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的平台作用,鼓励各类人才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领军人才。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要敢于让青年人挑重担,在创新事业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让“小人物”也有机会成就“大事业”。要从资源配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自身监管等多方入手,消除学术界的门户之见、“门阀”观念,打破画地为牢、互相封闭的科研“小圈子”,消除近亲繁殖的“怪圈子”。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要去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被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中的条条框框管得过死,缺乏科研自主权,是科研人员非常关切的问题。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比如,简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改进差旅会议管理等。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要区别管理,单位与个人的出国批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不列入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范围,积极回应了科研人员的关切,受到科研人员的欢迎,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贯彻落实好。

  三要完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让那些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有获得感。要建立体现各类人才价值的评价体系,解决“出名后无成果、奖励政策效应递减”的突出问题。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为创新培植土壤、涵养水分。同时,也要加强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管理,健全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严肃处理和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要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推出更多优秀科技人员的典型,加强对重要政策措施的解读,营造包容宽容、有利于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科普方式,提高科普能力,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振翅齐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工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苦干实干上下功夫。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用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全力以赴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改革创新,团结奋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