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广场

兼容与综合——龙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2007-01-05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即是龙年,此种幸遇3000年才有一回,举国上下曾为此欢庆雀跃,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最近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提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因此,建议重塑中国形象。这一消息公开后,争议四起,反对之声强烈。怎样看待中国龙,在新世纪又将以何等的价值与现代文化接轨,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龙是复合龙,从外形到内涵贯穿兼容与综合的精神

  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它那突兀不凡,横空出世的气势,诙奇谲怪,玄奥莫测的威力,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来自上古的图腾崇拜,何以千秋万代传衍不息? 一言以概之,这是因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博大而又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这魅力来自三个特点:

  (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溯始祖和共祖的传说,在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阔

  我们的祖先自有图腾崇拜以后,龙就成为最早的崇拜偶像。那兽面(或人面)蛇身的形态,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动的象形字和见龙、祭龙的记录,在先秦的青铜礼器中还有栩栩如生的造型,可以说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对龙的记载和崇拜。《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对“龙”的释义也是描述龙的形象和神奇,这是造字者对龙充满敬畏心理的反映。 这一崇拜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 八十年代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6000年前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那昂首、曲颈、弓身、飞腾的姿态,获得“华夏第一龙”的称誉;九十年代在辽宁兴隆洼又发掘到七、八千年以前用石块堆塑成龙形的遗址,与此毗连的是许多墓葬和祭祀坑,表现出人与龙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从这些遗迹可以推知,这能上天入海,威力无边造型,几乎与中华文化一样古老,仅仅用实物可资证明的这一崇拜在中国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

  在传说中的龙崇拜比这更遥远,每个古老民族都有关于万物创生的神话,在中国开天劈地的是盘古氏,《太平御览》记载这一神话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罗,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绎史》中记述盘古死后化生万物: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络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随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述异记》说:“ 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云云。按这说法,宇宙本是混沌一片,从有盘古氏后才开出天地万物,对此,唐代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提问:“盘古何神兮立天地?  巨灵何圣兮造山川? ”盘古为什么有那样大的神力,因为他超越常人,是一条龙。甘肃民间有一首《盘古龙》的歌谣流传,在混沌的宇宙中,盘古龙用尾巴一甩,上去的成为天,落下的是为地,龙的身体化成万座山峰,血液变成江湖河海,头发成为森林。两眼亮晶晶,飞到天上照万民,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创世主的形象。人们把这样开天劈地而又顶天立地的伟大的形象赋予龙,是对龙推崇极至的表现。

资料图片

 

  龙在远古受到这样的尊崇,是因为先人们把它视为生命的来源,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是五千年历史的共识。黄帝就有龙的体形,他的氏族以龙为图腾。《史记. 天官书》说:“ 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官书. 注》:“ (黄帝)人首蛇身, 尾交首上,黄龙体。”《帝王世纪》说,神农氏母女“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因此神农氏又称神龙氏,炎帝也是龙的后代。传说中的另一先祖女娲与伏羲也都是人面蛇身。蛇与龙在民间神话中是相互转化或是两位一体的形象,关于这点闻一多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考证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1)现代学者通过敦煌壁画的研究认为:“ 蛇加以神化,变成图腾物,就是龙。”(2)。

  龙的传说不仅在史前盛行,自华夏族形成国家伊始就开始了龙的传人史,第一代王朝夏就承继了龙的图腾。闻一多考证,夏的第一任国君禹,姓姒,即已,已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已同,即与蛇同,这是龙体(3)。 《初学记》追述禹的历史,说他的父亲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所以,禹是中国第一代君主,也是龙的第一代传人。

  与华夏族相邻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乏有龙的传说。西南是巴蜀人的故乡,“巴”字,《说文解字》释为“虫”或“食象它(蛇)”;“蜀”字的含义是“人首蛇身”,从四川出土的青铜兵器中常有蛇形符号,镇墓的陶俑有神人持蛇的造型。在云南出土的文物中有二蛇交尾的铜矛,铸有龙、蛇图案的编钟(4)。《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记述哀牢人是少女沙壹与龙感应怀妊而生的后代(5); 在唐代立国的南诏又称龙尾(6); 大理国的创始者段思平在传说中也是龙的后代;诸葛亮南征时为夷人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农,龙生夷”(7) 录下了夷是龙后代的传说。彝族有《祭龙经》,尊崇龙蛇是彝族传之久远的风俗。在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发掘出5000年前雕琢的大型玉龙。种种资料不论是考古的、文献的、口耳相传的,都反映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相似的龙崇拜。

  古人习惯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来表达地域和空间观念,黄帝起自黄河流域,地处中原地带,对周边地区处于中心的位置。“中”,古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释为,“属土,其色黄,古中央帝曰黄帝。”五方氏族聚会,古语称“五龙聚会”,黄帝居其中。这居中观念的形成,表现了黄帝在与地方氏族的联合中取得中央共主的地位。共主与共祖,相得益彰,以龙崇拜为中心粗描出中华民族联合的雏形。

  (二)龙在中国兼有贵族性和平民性,是全民共赏的文化象征

  在民众心目中,龙的显贵首先是因为它是威权显赫的帝王象征。所谓“龙者,君之象也。”(8) “龙,人君之象也。”(9)“龙,君也”(10) 秦始皇自称祖龙,汉高祖自认是其母刘媪与龙交合而生,唐太宗自诩真龙天子,什么“龙颜”、“龙体”、“龙种”、“龙子龙孙”、“龙袍”、“龙座”、“龙床”等等,几乎成为皇帝体貌和生活用品的专用名称,并以礼制加以限定。凡是僭用这些名称的都视为大逆不道,受到严厉的制裁。龙,自秦汉以后就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皇帝和皇权的符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然而,龙的贵族化并没有取代它的平民性。龙,还是一代俊杰藏龙卧虎的美称,诸葛亮出山前自称卧龙就是一例;屈原吟《离骚》:“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龙是君子的别称;高才俊逸的风度被奉为“龙章凤彩”;雄劲刚健的美文雅称为“龙文”;科举会试中选荣称登上“龙虎榜”;“望子成龙”更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态,这说明“龙”又是对杰出的人和事的赞誉。所以龙在民间世俗生活中并没有成为帝王的专利。

  由此可见,龙是不凡的又是平凡的,平凡到十二生肖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在偌大的中国茫茫人海中,我、你、他都有可能以龙为本命年。百家姓中的龙姓,也不乏有市井人家。“舞龙灯”、“赛龙舟”从贵族到平民都能享用这普天同庆的娱乐活动。不仅如此,有的勤务、打杂的低层职业也与龙挂钩称为“跑龙套”。在南方水上居民又称为“龙户”,古书记载说: “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11) 江南农民遮雨用的  衣,又称“龙具”。古代妇女用黑子点面的化装术也称“龙的”。至于以龙命名的草木瓜果,菜蔬药材,如乌龙茶、龙舌草、龙血树、龙爪槐、龙爪花、龙涎香、龙眼等等屡见不鲜。江河湖海,城镇乡里以龙命名的也不少见。各种以龙为主题的庙会、祭堂、仪式、戏曲、话本、吉祥物更是举不胜举,种种事象充分显示了龙与平民的亲和性。有关龙的形象、传说和寓意,已融进中华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休闲娱乐之中,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流派,对龙的解释、研究和附会,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龙,被儒家奉为“仁兽”,作为帝王之象;道家的经典《抱朴子》记载,太上老君凭借青龙,上天入地,穿山涉水,龙是神仙的助手;佛教传入中国带来龙王、龙宫的传说,丰富了本土的龙信仰。因此有的学者提出,龙在中国有宫廷龙,民间龙,政治龙、艺术龙,儒教龙、道教龙和佛教龙之别,种种说法表明,从贵族到平民,从世俗到宗教,都欣赏龙、崇拜龙。龙,已成为全民共赏的文化象征。

  (三)复合龙的创生,体现了兼容和综合是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之久远的龙,不同于自然界的恐龙物种,它的形象是虚拟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但在氏族社会中却寓有实实在在的凝聚功效。且看龙的造型: 牛的耳,鹿的脚,虎的掌,鹰的爪,蛇的体,鱼鳞身,口中还吐出须,这是什么动物? 中国找不到,世界没有。可它在中国传之万年,竟然拥有那样茁壮的生命力! 为什么? 这天上飞的,陆上跑的,水中游的都集于一身,海陆空的性能全都具备,这无所不包的形象,展现的是无所不能的威力。所以神话传说它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吹一口气就是风,吭一声就打雷,睁一睁眼是白天,眼一闭就成黑夜,这是什么境界? 是宗教境界。中国龙创生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中,这是人们从万物有灵的信仰,进而确信自己是某一生灵的后代,并以这生灵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以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这种带有群体性、识别性的生灵崇拜是氏族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古书记载有关黄帝是“人首蛇身”,炎帝是“人身牛首”的传说,实际上是不同氏族的图腾标志,当信奉牛、虎、鹿、鹰、蛇、鱼等图腾的氏族在走向联合的时候,这些标志也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多种图腾的统一,也就是提取牛、虎、鹿、鹰、蛇、鱼等主要特征,加以扬弃和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就是“龙”。这样的龙在地球上并不存在,也不可与世界上任何生物相比拟,正如闻一多所说,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这样一种复合龙的形成,是缘于多个氏族联合而拥有共同的祖先,并企望得到祖先保佑的信仰,从而具有对氏族社会凝聚的内涵,这就是先人们对龙的构想。

  毫无疑问,此种构想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文明的前夜,即以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有别于自然龙的复合龙,虽然它在世界上从不存在,但它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所以这东方巨龙又是世界第一龙。

  综合的基础是兼容,这是多元互补的思维方式,它的能量大于简单的个数相加,因为这是对单个优势进行了再优选的组合。经过综合的虽然已不是初具的形态,但初具的形态却在综合中得到升华,优势互补增强了个数相加的效应,产生新的飞跃。所以综合并非如毛泽东所言,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多元相容,创生新的形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5 CERNIC,CERNET 京ICP备05078770 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