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

浙江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5%

  记者 朱振岳  2003-07-29

    与全国一样,2003年是浙江省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增幅最大的一年。浙江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9.3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5万人,增长幅度达到65%。加上今年春季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人们更是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捏着一把汗。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密切配合,高等学校更是全力以赴,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全省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全国各地都在喊“就业难”的情况下,浙江仍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探究浙江省大学生高就业率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是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浙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几年的GDP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民营经济更是活跃。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浙江省每年将净增5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3年后,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将达到8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则成为浙江大学生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小企业解决大就业”是浙江特有的一种现象。浙江省高校就业办公室主任周加敏介绍说,2002年,浙江省有近50%的大学毕业生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今年这个比例预计要超过50%,尤其以温州、台州、义乌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地区的一些企业一次就能吸收几十个到数百个大学毕业生。

  再也不能继续抱着“一大(城市)二公(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老观念不放了。浙江的大学毕业生们清醒地意识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必须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早已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为今天的“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浙江许多大学生的共同选择。据统计,今年浙江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从事非正式、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的比重大增,其中专科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2%,高职占25.6%,总数达到11000多人,比去年增长200%。许多毕业生尽管已落实了就业单位,但往往采取灵活的就业形式,不签订就业协议。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广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也逐步调整到位,到非公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长。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已就业的近千名毕业生中,90%以上去的是非公企业;浙江树人大学已签约的1500名毕业生中,也有70%选择了民营企业。

  “从就业到创业”是浙江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又一表现。面对工作越来越难找的现实,浙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高校“自主创业族”的不断涌现,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同窗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浙江省绝大多数高校均出现了一批自我创业的“先行者”。郑滋安是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两个月,当其他同学还忙着找工作时,他却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宁波东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据了解,像郑滋安一样,浙江万里学院今年有十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共吸引了100多位大学生实现就业。

  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还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今年浙江省制定了简化审批手续、免征部分税种等新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走下去(到基层单位)”、“走出去(到西部地区)”就业,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多年来的一条经验。今年浙江省规定,对浙江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与此同时,浙江省今年还坚决取消了过去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单位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切实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在简化和规范高校毕业生落户手续方面,浙江省要求各地都要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为毕业生顺利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公安部门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和高校毕业生所持的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办理其落户手续。

  此外,浙江还努力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有关部门出台意见要求,高校和职能部门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保证不低于1∶500,对就业工作所需经费予以重点保证和落实,核拨标准不低于学生所交全部学费的1%。为了使学生增强信心,准确定位,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浙江各高校积极转变观念,把过去笼统的就业指导,细化成实实在在的就业服务。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成才指导、素质指导、择业指导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的指导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5 CERNIC,CERNET 京ICP备05078770 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