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2007-05-10
相关新闻:大连工业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
五月的大连,春回大地桃李芬芳;五月的大连工业大学,万象更新生机勃勃。5月10日,大连工业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张成寅,辽宁省副省长鲁昕为新校名揭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杜同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大连市领导怀忠民、里景瑞、魏小鹏、肖盛峰、宋善云、贺旻、戴玉林、董长海、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林安西、市长助理曲晓飞以及大连高校的领导同志应邀出席揭牌仪式。 详细阅读
大连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沈阳轻工业学院。49年来,轻院人栉风沐雨,不懈追求,坚持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秉承“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创造了一个个辉煌,成长为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面向现代消费产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栉风沐雨 49载积聚雄厚办学实力
两次搬迁,几经磨难,没有阻滞学校发展的步伐。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064亩,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867名,其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411人,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2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研究生近700人,留学生50人。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拥有35个本科专业和14个高职专科专业。28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6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与10多所高校及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以其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实力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建设轻型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省市级研发中心。在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质转化和分离技术、天然纤维的改性与综合深加工技术、农(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技术、造纸机械设备与配套技术、纺织与服装CAD技术、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工业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更新观念,克难求进。经过不懈的努力,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如今的大连工业大学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工为主,以轻工、食品、纺织、艺术设计为特色,工、理、文、管、经等五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铸就特色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将特色融入教育,以特色成就大学,是大连工业大学49年办学历程中始终不懈的追求。
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追求面向消费产业和大众,贴近生活,美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品位与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程师、设计师,努力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科技对社会的较大贡献。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炼了“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传承了“团结一心、甘于奉献、敬业爱校、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立足轻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几十年一脉相承,大连工业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近几年以来,学校先后获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以上多媒体教学课件15项,连续两届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在2001年和2005年两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省级一等奖2项。2003年学校青年教师王勇获全国CCTV杯服装设计大赛唯一金奖。学校8次获得中国服装设计育人奖、10人次获得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同时,学校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4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五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和国内外艺术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上,学生获奖600余项。2005年12月学校接受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成为辽宁省率先进入优秀行列的6所高校之一,也是原轻工业部7所直属本科院校中第一个获得优秀成绩的学校。
学校培养了万余名有创新精神和独立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他们有的考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有的被剑桥大学、鲁汶大学等国际名牌大学录取;有的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严谨的治学理念、较高的教学质量,使学校毕业生普遍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素质高、独立工作能力强的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03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优秀单位,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2005年获得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突出贡献奖。独具特色的学科群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工业强省”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服务行业服务地方 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基。只有抓好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推广,才可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科研工作始终秉承“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理念,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结合,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努力营造“锐意进取、弘扬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及保障体系。经49年的艰苦奋斗,学校的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科学研究初具规模,科技人才层出不穷,科技平台日趋完善,科技成果广受好评”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接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2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科研项目177项。发表学术论文2568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250篇;申请国家专利35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项,年均科技经费为3千余万元。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特别是金凤燮教授在2003年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2005年,朱蓓薇教授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的应用成果之一——海参肽胶囊已成为大连市标志性产品,产值超亿元。
2006年,朱蓓薇教授和胡志强教授分别承担了国家“973”和“863”课题,使学校的科研工作真正融入国家总体规划中。“纺织材料绿色加工技术”、“农(水)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特异的创新酶类研究与应用”3个科研团队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高校创新团队,朱蓓薇教授和郑来久教授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金凤燮教授和朱蓓薇教授被推荐参加“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评选。学校先后与朝阳市、丹东市、济南市、长海县、锦州市、白山市政府和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大连盛道包装集团、础明集团等确定了合作关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登高远望 社会声誉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被列为第一批次录取专业,毕业生考研率连年超过30%。艺术类专业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报考与录取比列高达20:1。
在2002—2004年度,在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排名第六位,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在2004年“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对全国619所本科院校排名中,大连工业大学名列160位。在200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推出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192个专业排行榜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的领先行列。
学校目前与英、法、美、俄、日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师资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科特?伍斯里奇博士、法国巴黎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等国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2005年11月,学校成功接受50名法国埃比塔克大学计算机硕士整建制来校留学,并连续实施5年。这是迄今为止,中法教育交流史上最大的合作项目。
大连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崛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法国费加罗报和回声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法国电视台和韩国电视台等国内外新闻媒体均对大连工业大学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等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深度报道,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回顾过去,工大人充满自豪;展望未来,工大人信心满怀。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既是万余名工大学子的夙愿,更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大连工业大学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以开放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扎根东北、乘势而上,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把学校建成优势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沧海桑田,期待几许,终成轻苑今朝风采;
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再谱工大明日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