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863"计划首倡者王大珩: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2009-08-2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潭江

王大珩

  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863”计划是向世界最高科技进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因为相关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作出批示的时间均发生在1986年的3月而得名。这项计划的首倡者便是王大珩。

  王大珩,原籍今属苏州市的吴县,1915年出生在日本东京,未满周岁时随家人回国。他聪明好学,天赋颇高,17岁便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从1938年至1948年,王大珩曾在英国学习和工作过10年。期间,他除了在伦敦大学和雪菲尔大学攻读光学及玻璃制造专业外,还在相关的工厂和公司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48年,王大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此后,他长期担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主持研制出诸如电子显微镜、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玻璃新产品,成为我国应用光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这些高水平的精密设备,在研制我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过程中,成为探测、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他也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3年,68岁的王大珩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此时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将来的退休生活,而是今后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为了确保21世纪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里根总统曾经发表过关于“星球大战”的著名演讲。根据未来“星球大战”的要求,要构筑起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对尖端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苏联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而法国也提出了“尤里卡计划”。当世界一些大国已经吹响了向高科技进军的号角时,中国该怎么办?这不能不令王大珩十分忧心。

  为了缩小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技的差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与一些同志商议后,王大珩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建议书上签名的,还有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1983年离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並不长,尽管当时摆在面前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党中央对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十分关注。建议送上去不久,邓小平同志即写下“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后来按照小平同志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曾经组织过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並获得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

  根据中国的国情,《纲要》在全面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基础上,突出了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激光、能源、材料等7大领域。同时,为了实施《纲要》,国家不仅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而且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激励制度。“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使我国的科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中国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这只是实施《纲要》所取得的诸多丰硕成果中的一小部分。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面对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春天,王大珩备感欣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