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科技博客Quartz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的农业为何正在衰退?》的文章,该文章认为,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农田和水资源已遭受严重损害,尽管经济突飞猛进、民众更富裕,但中国保持粮食增长的能力已大不如前。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依赖中国的全球经济体系将走向灾难。
近年来,针对中国粮食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国际舆论经常会担忧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甚至推断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将会恶化,带来全球粮食危机,威胁其他国家粮食安全,妨碍全球经济发展。
毋庸讳言,中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恶化带来国内粮食增产约束长期趋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扩大造成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提高,短期内偏紧的粮食供求关系带来国内粮价上涨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不会端在别人的手上。我们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划定基本农田,确保耕地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耕地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不竭动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粮食单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即使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农户间,粮食单产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这意味着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能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仍然巨大。
新时期,中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发挥高产创建示范效应,成效明显。多年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有限,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单产水平的提高。未来发挥企业在育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等领域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有选择地集成效果明显的农业科技成果,仍将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
显然,中国也会根据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国内国外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在为全球粮食安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粮食安全方面的国际分工,有选择地扩大部分粮食品种的进口。这非但不会损害全球粮食安全和世界经济增长,反而有助于实现粮食国际贸易和合作多赢。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和风险的增加,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需措施。同时,如何避免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和国内国际粮食价格的传导,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安全关系,都需要深入探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