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问鼎诺贝尔奖。这位85岁高龄的女科学家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教育亦可为全球治理添砖加瓦。正如屠呦呦所言,“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青蒿素为中西医学交融之产物。于中国教育而言,欲造福中国人民,惠及各国人民,务必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展现本土教育的独特魅力。
走中国道路。中国教育必须走中国道路。“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嘱咐北京大学师生:“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办世界一流教育,一方面要对世界文明成果与办学治校经验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不以舶来之物为首是瞻、奉若神明、唯命是从;另一方面要始终立足于本土国情、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立足于中国梦,本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态度,矢志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鉴于人类历史演进的多向度,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教育才能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弘中国精神。中国教育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北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本——老校长蔡元培。2009年11月25日,莱比锡大学为该校600周年校庆专设蔡元培纪念展览,取名为“蔡元培——中国的洪堡”。把蔡元培誉为“中国的洪堡”或许有低就之嫌。胡适曾转述杜威之言:“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其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获益于洪堡论述,却扎根于中华“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作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精神与教育发展这个“体”一旦融通,则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
凝中国力量。中国教育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杜威最得意的门生,陶行知以国情为出发点,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创造性地“颠覆”为“生活即教育”,勇当“教员的领袖,学生的领袖……社会的领袖”,登高一呼,万众归心,引领本土教育工作者真真切切地改造中国教育,改造中国乡村,改造中国社会,无愧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称号。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的晏阳初,7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即“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
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虽负笈留洋,却以锻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己任。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只有在文明互学、互鉴中,方能生成中国力量。
树中国样板。中国教育理当为世界贡献中国样板。中国教育既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塑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确立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且可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今中国正积极参与世界教育:2013年3月27日,彭丽媛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同年11月5日,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成为执掌该组织的中国第一人;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高教质量“中国标准”对俄罗斯高校开展质量评估……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发矫捷、稳健,不当旁观者、跟随者,而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服务于大国外交战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涓涓流淌出来的一条教育理念、一款办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一套课标、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等,以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亦可迈向世界、改变世界、造福世界,再树一个中国样板。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