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嫦娥一号”完美“答卷”令各国科学家惊叹
2010-06-09 科学时报 张巧玲

  深入研究工作仍在开展

  “经过一年多对‘嫦娥一号’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许多工作仍在不断摸索中。”李春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春来向记者举例说,月球的一些基础数据,比如月球“大地水准面”、坐标系、经纬度、月表最高点和最低点等基本数据,各国和不同领域并不统一,因此有不同的数据。随着探测数据的增加和精度的提高,月球的基础数据越来越精确,大家的认识越来越统一,嫦娥工程的研究成果将对这些基础问题继续作出贡献。

  李春来说:“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但很重要,如果标准不统一,以后无法在一个平台上作对比研究。”

  李春来说,“嫦娥一号”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和数据应用。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嫦娥数据的处理,催生了一大批标准和规范,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月球探测和科学数据处理的标准体系。目前,已初步完成13项国家标准草案的整理工作。

  “这些标准规范都将作为今后探月工程科学数据研究工作的‘尺子’。”李春来说。

  李春来同时介绍,“嫦娥一号”的系统科学研究成果虽然已经陆续发布,不过这并不代表“嫦娥一号”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束。

  “此后还将继续开展综合研究和深化研究工作。”李春来介绍。

  例如,地面应用系统将进一步利用光谱数据解译月表矿物和元素的含量分布;在已获全月球不同光照条件的微波辐射亮温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演月壤厚度,评估氦-3资源。此外,地面应用系统正在把“嫦娥一号”上CCD相机获得的月球影像数据与激光高度计获得的月面高程数据进行融合,绘制更精确的全月球三维地图。

  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的科学研究数据已经全部上网,希望能吸引更多感兴趣的科学家开展深入研究,更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嫦娥一号”卫星科学数据的价值。

  国际合作虽难但仍在积极推动

  根据探月工程科学数据发布政策,从2008年8月开始,“嫦娥一号”数据正式对外发布。截至2010年2月,向国内大学、科研单位,包括港澳和国外机构共32个单位,发布了“嫦娥一号”8种有效载荷获得的所有科学探测数据。

  自2007年11月底接收到“嫦娥一号”数据后,地面应用系统即向各载荷研制单位提供了原始探测数据和工程数据,用于在轨测试、仪器性能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改进。

  “希望组织全国力量,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欧阳自远说。

  据悉,数据发布一年半以来,包括有效载荷研制单位在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组织对“嫦娥一号”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科研和应用成果已大量涌现。

  “还有许多高校和其他科研单位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还没来得及统计。”开展“嫦娥一号”科学数据研究的科研人员在逐步增多,这是令欧阳自远倍感欣慰的一件事情。

  6月3日那天,共有13个国家拿到了“嫦娥一号”的数据。而在此之前,地面应用系统的网站上早已设立“探月工程数据发布系统”,全部数据都可免费向申请人提供。

  在欧阳自远心中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各国的科学家能在月球探测的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基于航天工程的特殊性,欧阳自远坦言,相关国际合作的开展并非易事,“难也要积极推动”。

  事实上,有此想法的并非欧阳自远一人,伯纳德·福音在谈到“嫦娥二号”的工作时就认为,中国可以考虑和其他国际月球探测任务,如SMART1、LRO、月亮女神等,开展合作、对比研究,分享数据,作出科学成果。

  “现在世界又掀起了探月高潮。下一步,大家都将讨论在不同区域着陆的问题,研究月球车、月球基地以及月球资源利用等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国际联合组织,来共同处理这些问题。”伯纳德·福音说。

  Steve Durst则正积极推动一项月球探测的国际合作计划——成立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ILOA)。

  该协会以夏威夷为基础,通过在月球极区建立天文台,旨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观测。

  Steve Durst说,月球探索是最好的国际合作工作,尽管难以开展,但他相信合作一定会慢慢推动起来。

  事实上,他发起筹建的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的计划,已得到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积极响应。作为Steve Durst的好友,欧阳自远也成为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董事会成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