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大在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研究上获重要进展
2013-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通过转入四个 “干性基因”将小鼠体细胞进行重编程,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这一里程碑式的工作对再生医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观点认为干细胞中干性基因和分化基因“各司其职”,相互抑制。干性基因只在干细胞中高表达,抑制分化基因,维持细胞干性;而分化基因只在分化细胞中高表达,抑制干性基因并且改变干细胞多能性状态导致其分化。

  然而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和汤超教授通过合作研究发现,在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干性基因能够被控制分化的基因代替。他们利用获得的数据提出了干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干性基因和胚层中分化基因间相互抑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能决定了干细胞的命运。根据这一模型预测,如果同时过表达中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基因,通过改变平衡,表现出替代多个干性基因的效果。而进一步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个预测,他们首次实现了用中内胚层分化基因和外胚层分化基因同时替代掉了在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两个干性基因。

  这一成果改变了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需要高表达干性基因这一传统观点,重新认识了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为研究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视角。该成果近期被Cell杂志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论文题目是“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in Mouse Somatic Cells with Lineage Specifiers”。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细胞编程和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的资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