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北京农林科学院引领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2-12-14

  学习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

  别看普普通通的小麦,赵昌平竟从中找出了门道。

  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他在重压下前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麦田守望者”。

  “笑着进来,哭着出去。”不少人这样形容杂交小麦研究,他不退反进,“从遗传上看,水稻和玉米是两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注定了其杂交育种的复杂性”。

  发达国家做杂交小麦育种的时间是60年,我国是50年,赵昌平和他的团队硬是搞出了门道。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利用了一批以BS系列为代表的光温敏型小麦不育种质。

  创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这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多年间,建设创新型农林科学院,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他们不懈的追求。

  11月8日,当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那一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全院上下更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所长孙素芬,连用“首要任务”和“重要责任”表达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加强农业科研攻关,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她的观点得到了院长李云伏的认同。

  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服务意识,李云伏深切体会到,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农林科学院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来谋划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北京是一个拥有2000余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但耕地不足300万亩。”孙素芬用数字的对比,道出了北京“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翅膀”的现实意义。

  在有限土地上实现产出最大化,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综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农业多具有高科技、高产值的特征。比如,纽约的“楼顶农业”,日本的“高楼田地”,等等。

  “与以往不同,都市农业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孙素芬坦言,北京农业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包括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诸多方面。

  这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了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北京市属最重要的农业院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围绕五大学科研究领域,为首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分别是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产品深加工与冷链物流,都市农业资源与环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