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班”如何领跑世界?
——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科研创新的启示
时间已近午夜11点,海军工程大学的校园里,院士马伟明领衔的科研团队所在的教学楼里,大半房间的灯还没灭去。团队中刘德志教授年龄最长,他62岁,还没退休,此时刚结束工作,走出大楼。
在这里,电力集成创新团队好勇善拼的工作风格,像传说一样为人乐道。众人口中,“中国首创”“中国发明”等词常伴随着“马家班”的名号跃出。
近30年间,他们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新能源接入等领域破解了世界科技难题,取得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团队获颁创新团队奖。
“要想搞科研,就不要做当官发财的梦”
每年大年初一,马伟明都会带着“马家班”,到团队奠基人张盖凡教授的墓前祭扫。
“要想搞科研,就不要做当官发财的梦。”张盖凡生前常对他们说。团队恪守此训,三十年如一日,“5+2”“白加黑”全天候工作。
在“马家班”,基本功是坐冷板凳。还原创新团队成员的起点,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基础课教员,规模仅几人,在一间由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做研究。
他们用3.5万元制造出两台小型多相电机。1800多个日夜的拆装调试、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对数十万组数据的综合分析,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捧回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做科研应该像王选教授那样,二三十年静心研究,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来。”马伟明说。研制多相电机的同时,团队发现新一代潜艇急需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他打破思维定式,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
经过10年艰苦攻关,团队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交直流发电机系统,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这一成果在2010年又为他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马家班”又用6年时间成功研制出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打赢了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发起全面冲击的战役,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我国海军多型主战舰艇的发供电系统,全部由团队自主研制,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刘德志介绍。我国综合电力技术落后西方强国整整一代的局面,因为“马家班”提出的新技术路线实现了“弯道超越”……
“能唱就有台”
“马家班”平均年龄仅35岁,但已出现多位35岁左右的首席教授。这支专业结构涵盖10多个一级学科的队伍如何形成梯次配备、接力创新的阵势?
“希望能够跟着马院士干事业。”团队成员程思为是“85后”年轻的“海归”。在国外攻读完博士后,他找了一份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这份工作闲适,却与志趣相远,看着周围五六十岁的人仍在做类似工作,程思为决定改变。
程思为利用休假回国参加面试,最终决定加入“马家班”,“在这里,多年积累的知识能派上用场”。更吸引他的是团队公平开放的环境。
“有为就有位,能唱就有台”。在“马家班”里,有能力者就能上阵布兵,不遵论资排辈的“江湖规矩”。
2002年,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只有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的帅旗。军内外100多位一流专家云集进行可行性论证时,报告台上的他被误认是PPT操作员。10年后,这项重大研究取得成功,王东成为研究所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
“团队成员做出的成果必须根据其贡献和作用,给予公正的评价。”马伟明解释团队为何传奇,“不能让年轻人受委屈,这里不允许发生年轻人辛苦努力的成果被老师或被资格更老的人侵占。”
人们口中流传着很多马伟明让贤的故事。让电力系统方向学术带头人付立军感怀的是,评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时,马伟明主动避让,推荐他参评。
“马家班”只认实绩。37岁的电力电子方向首席教授肖飞,特招入伍的付立军,都受到过破格提拔重用的奖励。现在80多名成员中过半拥有高级技术职称。
“团队管理是目标管理,要靠制度,奖惩分明。”马伟明的一个学生,基础扎实却不能安心科研,马伟明亲自拍板淘汰,“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殊保护,我的学生也不例外。”
在研究所当博士,在工厂当技师
入了“马家班”,要将设计师、工程师、技师、工人的活“一肩挑”。
团队很早就确定了产、学、研一体的道路。为了让科研成果早日实现工程应用,每个研究人员同时要承担起工厂技师、技术员的任务。
在综合电力系统攻关中,他们摒弃了跟踪国外技术发展的思维定式,提出全新的技术发展路线,把研究工作延伸到工厂车间“全程紧盯”。新型综合电力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
我国风力发电变频器曾全部依赖进口。团队经过近1年的探索,将自主研制的高速发电机相关成熟技术推广转化到民用领域。随着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顺利出厂,进口风电变流器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他们研发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变流技术、新能源储能技术等,解决了制约我国新能源并网接入技术瓶颈,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新能源领域电力电子设备市场的垄断。
“马家班”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超过90%以上最终应用或转化为装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端工业制造能力的短板,使科研和实装成果逐步比肩世界一流。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二等奖9项,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