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四川农大:科技扶贫不是一阵风儿
2017-04-05 中国教育报

四川农大打破传统扶贫模式,技术帮扶变特色品牌开发——

“科技扶贫不是一阵风儿”

  阳光下,1000亩生姜被微风吹起层层波浪,绿油油的,煞是壮观。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两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现在,徐家村依靠生姜主产业,打了一场“翻身仗”。

  徐家村第一书记罗明芳说,徐家村“脱贫摘帽”,离不开四川农大园艺学院蔬菜专家严泽生老师的指导。

  严泽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农民,还多次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体培训。如今,个别生姜种植大户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成果转化,让贫困户直接获利

  在32年自发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四川农大2015年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每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经费200万元,明确科技扶贫7项主要任务,细化对口帮扶15项重点工作。

  学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挂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县(市、区)打头阵,通过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启动科技扶贫行动等一系列“组合拳”,迅速形成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四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带领农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多次到贫困山区考察,根据山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提出了“玉—豆—草—羊”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目前,该模式正在雷波、旺苍等贫困山区推广应用。

  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和冬季牧草种植,既保证山区人民的口粮需求,又为草食性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通过肉羊生态养殖,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

  四川农大坚持用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科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通过成果推广转化,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四川农大专家发明的第五代全新装配式标准化羊圈,夏天通风、冬天保暖,为贫困地区的养殖户带来了福音。

  今年1月,四川农大为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3户贫困建卡户各捐建了两间羊圈,每间价值1.6万元。同时,每户投放8只优质能繁母羊,每只价值1000余元。

  大杉坪村第一书记陈立兵说,现在,吉洒他尔家的8只基础母羊已下小羊11只,存活8只;吉作哈呷家基础母羊已下小羊10只,存活9只;马书体家的8只基础母羊已下小羊6只,全部存活。“有了这些羊仔,脱贫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据统计,四川农大组织专家团队先后在贫困县示范推广作物、林果、蔬菜、畜禽等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100多项、新成果50多项。

  编制规划,为区域发展问诊把脉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推进,真正为群众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杨文钰说。

  目前,该校与省移民扶贫局共同确定“‘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并具体承担了规划的编制任务。

  四川农大专家们为广安、巴中、阿坝等地编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规划20多个,完成雷波县的《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等7个规划与方案。专家们牵好各类产业的“牛鼻子”,让各种“治贫方”“脱贫方”“致富方”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

  前不久,四川农大果蔬专家郑阳霞、茶叶专家李品武、核桃专家万雪琴、蜜蜂专家杨明显受雷波县教科局邀请,来到雷波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考察和指导。

  海归博士杨明显毕业于南非罗德斯大学昆虫学专业。他对雷波蜂农利用脐橙花生产出的橙香蜂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雷波橙花蜂蜜风味独特,是不可复制的地域性特色产品。做大做强橙香蜜产品,又将是一条群众致富新路子。

  四川农大专家按需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带动贫困地区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果、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精准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增加“造血”功能。近5年,四川农大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培训近5万人次,覆盖88个贫困县。搭建以“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免费提供信息服务,较好解决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

  模式创新,变技术帮扶为品牌开发

  数日没剃胡须,浓密的络腮胡子遮住了大半张脸,田孟良教授看上去像是穿梭在大山深沟里的“原始人”。

  田孟良是四川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正致力于帮助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四川农大校长郑有良说:“作为农业高校,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爱国村是天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具有多年高品质茶叶栽种历史,但村民们缺少主动创业的热情,仅限于提供低价鲜叶。爱国村的高品质茶叶“养在深闺无人识”,扮演着为其他茶商做“嫁衣”的角色。现在,全村还有贫困户13户,各家都有自建茶园。

  四川农大将短期内的精准脱贫与产业长期发展紧密结合,将茶叶确定为爱国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与实力雄厚的茶企对接,协助组建涵盖全体贫困户的合作社,与爱国村党支部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机制,探索出“校企联动促产业、村社联营促增收”的“双联双促”新模式。

  “很多贫困村拥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只要顺势而为,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四川农大茶学专家何春雷教授说,爱国村群山如屏、降水丰沛、温度适宜,种植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川农大打破传统扶贫模式,由单纯的技术帮扶变为特色品牌开发,精心指导茶农在产业发展上做到“8个统一”,即栽种、防虫、治病、施肥、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的全部统一,由高校、村、合作社、公司共同开发产品,全力打造“爱国村”绿茶、“爱国红”红茶两个品牌,确保村民们持久受益。

  村民高登全家里地震时受损的房屋建起来了,大女儿完成了大学学业,没了后顾之忧,他全力投入到茶产业上来。他说,这次的扶贫不是一阵风儿,而是一场科学化、持久性的“大换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