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神奇生物改写袋鼠祖先起源史
2018-06-15 中国科学报

  

周氏混元兽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和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6月14日在线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这种名为“混元兽”的动物,或将改写有袋类哺乳动物的起源历史。

  这件混元兽标本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是距今1.26亿年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动物。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意思是这种动物拥有胎盘类和有袋类动物祖先的混合特征。

  由于新发现的这只混元兽保存完好、结构精美,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数字化三维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并且基本上复原了每块骨头的形态特征。

  “我们发现,混元兽的牙齿很明显是胎盘类动物的样子,因此它应该属于胎盘类动物的祖先。”毕顺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臼齿的数量是胎盘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胎盘类有3颗臼齿,而有袋类有4颗臼齿。”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历时3年,构建了一个包括56个早期哺乳动物分类单元和400多个形态学特征的大型数据矩阵,确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动物谱系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热河生物群中的4种哺乳动物都属于真兽类,也就是胎盘类动物的祖先。

  这4种哺乳动物中,包含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中国袋兽。在过去,中国袋兽被认为有4颗臼齿,因此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袋兽是袋鼠等有袋类动物最早的祖先。毕顺东解释说,这是由于中国袋兽的化石不是立体保存,有一颗牙齿的齿尖没有完全暴露,因此被以前的学者误认为是臼齿。

  此次研究人员发现,中国袋兽与混元兽同属一支,均为早期真兽类,而并非有袋类的祖先。“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商榷。”毕顺东说。因此,目前已知有袋类最早的化石记录应为发现于北美1.1亿年前的三角齿兽。

  另外,此次发现的混元兽还首次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完整的舌骨器。舌骨器是哺乳动物重要的进食、咀嚼和发声的器官。由于它们不与其他任何骨头形成关节,因此很难在化石中保存下来,是哺乳动物骨骼中知之最少的骨头。

  舌骨器的发现,可以应用到进食、咀嚼、发声、医学和基因等研究。“早期化石的形态解剖结构,可以使学者了解舌骨器在即时(胚胎学)和长期(演化)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这些知识可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医学上。”毕顺东说。

  据了解,现生胎盘类和有袋类占哺乳动物物种的99%,现代人即属于胎盘类。胎盘类数目多达5500多种,而有袋类仅有270种。有关胎盘类和有袋类的分异时间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