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首位科学家搭"蛟龙"号入海 下潜深度超1500米
2013-06-19 中国科学报

  6月18日,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科学家下潜,下潜区域仍然是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

  18日上午9时左右,“蛟龙”号开始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潜。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东升进行定位系统测试,首位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实地观察冷泉区。

  9时20分左右,潜水器被布放至水中,蛙人解开潜水器的绳缆。9时37分,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10时22分,潜水器已经下潜至水下1300多米,并抛载第一组压载铁开始水下作业。

  据了解,此次下潜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得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这个潜次在水下作业大约4小时,上沉和下浮各1小时,布放与回收1小时。当天下午16时左右,潜水器被回收至母船甲板。

  据悉,“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17日进行了首潜,最大下潜深度1509米,中船重工702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等三位潜水器设计人员下潜,拍摄了大量冷泉区生物的高清图像,并取得了一块比较完整的碳酸盐气囱样品和15个贻贝样品。

  所谓冷泉,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的渗漏活动。这些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与天然气水合物、全球变化及极端环境生命之间密切相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