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是棉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目前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日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惠珊所领导的研究组,在棉花黄萎病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郭惠珊研究组经过8年的持续研究,成功利用RNAi技术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首先,科研人员从分子层面揭示了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他们发现,黄萎病的致病菌“大丽轮枝菌”会产生特殊的侵染结构——附着枝,进而形成穿刺钉,刺穿根表皮细胞壁,最终实现在根维管组织的定殖。随后,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系。这一新品系经过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抗病性鉴定中心的鉴定,抗黄萎病性相对于对照品种提高了22.25%。
就在9月26日,研究人员又取得防治技术新进展:发现自然抗病新途径。科研人员解释说,被大丽轮枝菌侵染的棉花,体内能够产生一种内源小RNA,这种小RNA能够跨越植物和病毒之间的界限,降解病菌的致病基因。这是国际上首次证明植物-真菌能够跨界“抗病”,为以上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将引领宿主-病原菌互作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层面。
延伸阅读
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形成的一条单链,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桥梁。
RNAi是现代基因调控的重大发现。简单说就是双链RNA产生的一小段RNA,像是基因的小剪刀,可以对同源靶标RNA进行切割或抑制转译的过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