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科学家们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些消失的二氧化碳究竟去哪了呢?
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终于揭开这一“碳黑洞”谜题。他们的研究首次证实:荒漠盐碱土以无机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这些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最终的归宿是地下咸水层,因而存在一个巨大的活动无机碳库。原来,地球上除了海洋、土壤、大气和植被之外,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巨大的“碳库”。
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以及全球温度不断上升,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其中,全球碳平衡是核心问题之一。
在节能减排中,必须了解碳的排放量及去向,而科学家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却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熟知的“CO2失汇”(Missingsink)问题,即“碳黑洞”问题。这些消失的二氧化碳究竟去哪了呢?2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们针对此问题,相继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土壤有机碳,但一直毫无头绪。
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下称新疆生地所)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5年攻关,终于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的研究首次证实:荒漠盐碱土以无机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这些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最终的归宿是地下咸水层,并初步估计干旱区地下咸水中存在1000PgC,即活动无机碳库。
基于这一科学发现而立项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也于近日通过科技部验收。
荒漠盐碱土默默地以无机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在过去的认识中,无论昼夜,由于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任何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均为正值,这一过程是二氧化碳释放的过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2008年,新疆生地所的李彦研究员在进行对比盐生荒漠土壤与绿洲农田土壤(在同种盐生荒漠上开垦种植15年后形成)间的土壤呼吸差异的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盐生荒漠样地频繁观测到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出现向下的负值,这意味着二氧化碳正被荒漠地“吸入”而不是“呼出”。
“由于这一现象违反常规,我开始认为是由于仪器错误造成的。可是之后,经过与其他方式测定的结果比较,的确在夜间出现了二氧化碳负通量。”李彦说。
为进一步证实,李彦又采用纯石英沙、盐碱土溶液、高温灭菌后的盐碱土进行了呼吸的测定。结果发现石英沙没有出现二氧化碳负通量,但盐碱土溶液、高温灭菌后的盐碱土均出现了二氧化碳负通量,从而证实了盐碱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一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知名学术刊物《科学》认为“中国西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二氧化碳通量的测量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荒漠盐碱土正在默默地以无机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也有学者对此提出疑义,并在《科学》杂志撰文,质疑上述结论的可信度。文章认为该研究并没有解释清楚盐碱土吸收后二氧化碳的去向,夜间吸收的二氧化碳也许会在白天释放出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