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在月球开展对地观测……
7月11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2016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展示了各国在空间遥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先进遥感产品及应用服务技术。我国在遥感卫星领域的进展及规划如何?且让记者带你亮点抢先看。
至2017年将陆续发射高分三号、五号
7月11日上午,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童旭东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成果。
据介绍,我国从“十二五”至今不仅研制发射并投入使用了高分一号、二号和四号卫星,极大满足国内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需求;而且建成(或即将建成)国内外6个卫星数据接收站和具备业务化运行能力的数据处理、管理、分发以及卫星任务管控等系统;更促进40多个行业和区域形成了数百种产品(包括数据增值产品、软硬件产品)及其相关服务模式和标准规范,并构建了中国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予以展示和发布。
后续,高分专项将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陆续发射高分三号、五号等高性能新型遥感卫星,进一步丰富我国自主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类型;基于中国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增加在线服务、交易等功能,并积极促进各地方、企业等应用推广高分数据及其应用技术成果。
争取2019年或2020年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
“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第一个对水循环关键多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也是我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空间地球科学卫星计划。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施建成介绍,WCOM提出的观测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作用的科学目标,已经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现在南方的大水、一些地方的干旱都属于水循环特征发生区域性变化造成的现象。怎样去预报和进一步认识这些现象,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科学问题。”施建成说,WCOM实施后将以此为核心发展国际水循环观测卫星星座,大大提升我国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的地位。
施建成透露,目前该卫星已经通过深化论证,技术上可以实现,目前正处于工程答辩阶段,如顺利通过,即可开始研制卫星平台,争取在2019年或2020年发射。
中外专家联袂展开对地观测系列研究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该卫星将在国际上首次开展海洋风浪相互作用的联合观测,并在海洋预报、灾害监测预报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CFOSAT卫星初样阶段的研制工作已圆满完成,进入正样阶段,卫星将于2018年正式发射。
“龙计划”是中国科技部与欧洲空间局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目的是联合中欧知名遥感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促进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龙计划”于2004年启动,每4年一个研究周期。
“龙计划”四期已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将于2020年结束。四期项目涉及大气/气候/碳循环、农业/粮食/水、城市化/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海洋/海岸带、固体地球与防灾减灾、水文学与冰冻圈、校正与验证8个领域,共27个研究项目。
提出在月球开展对地观测新设想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到达的地外星球。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等人认为,如果在月球上布设遥感器,利用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来对全球尺度的科学现象开展研究,通过提高载体平台的高度,建设持续的全球观测能力,对于实现长期连续的大区域全球变化和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科研人员还将介绍月基对地观测遥感最新理论、光学和成像雷达载荷设计、月基观测技术难点与主要限制因素的创新解决思路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