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2022国际“碳中和”大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开幕
2022-06-0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各国在加速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携手应对,共同维护地球家园。5月29日,2022国际“碳中和”大学学术会议发布的《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行动计划南京宣言》提出,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大学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应对全球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应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维护者、贡献者和推动者。

  处理好发展和减碳的关系

  当前,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与世界经济技术变革叠加演进,深刻改变了全球竞争发展的新格局。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家也正在推进相关协议。“在科学上,美国要朝着2050年或更早实现零碳经济的目标前进,这也是美国必须做到的。”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提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推动和建设基础科学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他提出,全世界各国应共同合作,携手完成一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快速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不仅要做能源补贴项目,而且要更多地在资金和科技方面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目前,我国已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逐步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社会各界也已行动起来。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结合这些指标可以看出,碳达峰并不是攀高峰、冲高峰,而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最大值以后下降,是经济继续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脱钩的拐点。”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节能提效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之首。节能提效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关注技术进步、管理节能、文化理念提升。他认为,要优化能源结构,坚持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协调互补;要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的碳中和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碳交易制度,不断加大对高效节能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相关技术产品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杠杆作用,带动全社会投入绿色金融产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既不能搞“碳冲锋”,也不能“一刀切”“运动式”搞减碳,层层分解、一分了之。要处理好发展和减碳的关系,处理好碳总量减排和碳强度降低的双重目标,减碳不能影响经济增长。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先立后破。在电量总需求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减少煤电要建立在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其消纳能力基础上,这样才能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要区分高载能和高排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耗高碳能源产业转变为高耗低碳能源产业。

  碳中和的经济理性和生态逻辑,正在催生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发展阶段、发展的物理空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消费者偏好等,但最重要的是颠覆性的技术路径。在没有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以渐进性改良技术进步,可以实现低碳发展,但不可能做到“零碳”发展。因此,要从终端消费需求上,彻底消除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保障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碳中和。

  发挥高校作用

  实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巨努力。对于我国而言,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强有力的创新科技是关键支撑,大学的积极参与是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黄如表示,联盟各高校未来应进一步密切合作,聚力开展国际大科学研究,在核心技术领域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全力打造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大力推进学科交叉,驱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着力培养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建立联盟学校间的交流互访合作机制,用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共赢可持续发展理念。

  高校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英国伯明翰大学校长亚当.蒂克尔介绍,伯明翰大学一直致力于努力开发、应用、创造各种可持续能源的解决方案,利用新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如模拟清洁能源创新,建立能源创新区,构建涉及全球合作的联盟网络。学校还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全世界最大的智能零碳校园。“我们不仅希望在校园减少自己的碳足迹,也希望能建立一个现实的实验室,进一步支持碳中和和清洁能源。”蒂克尔说。

  国际高等教育在实现碳中和方面具有广阔空间。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科技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汇聚的优势,要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碳零排、碳负排新技术原理及共性科学问题,强化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校的协同创新,为我国推进绿色转型提供充分的科技支撑。杜祥琬认为,中外高校可以在政府间政策对话的基础上,创新科学与技术合作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低碳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低碳相关标准和标识的国际合作。

  会议由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举办。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