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学时报》:您认为未来我国在工程科技领域还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努力?
徐匡迪: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许多产业技术上,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也远远落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决定了高水平的资源消耗将持续至少10多年的时间,我们正在而且将长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我国水、土地、石油和天然气、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水、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都相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和绿色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如果延续传统的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里程碑。2006年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大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未来10多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对未来15年科技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次大会昭示着又一个科学技术大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科学时报》: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工程院自建院以来所做的一些工作?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作为全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的学术机构,建院十几年来,以振兴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院士队伍的群体优势,为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和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开展了一大批宏观性、战略性的发展研究,其中《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等一批咨询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的重大建议已经被国家采纳,我们还为制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工程院目前正在和环保总局一起开展《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教育部等部门一起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建言献策。
重温30年前科学大会和3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我们深切缅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我们今天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财力物力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进一步攀登科学高峰和攻克重大技术难关,已经有了更好的条件。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一定树雄心,立壮志,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力争用二三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使我国科学技术在整体上超过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