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大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
“东方红一号”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5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据悉,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了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东方红一号”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4条2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其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东方红一号”反映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上天后,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