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俄(苏)建交60周年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签订55周年,在国家系列纪念活动的框架下,以“中俄(苏)科技合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活动9月15日在京举行。
据介绍,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需性。俄罗斯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国家之一。经过两国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共同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在致辞中,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回顾了中俄两国人民和科技工作者60年来结成的深情厚谊和两国科技合作经历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特别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科技和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苏联开展了对华援助的156项工程,帮助制定和实施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技术、设备、资料、人才以及资金方面给予新中国巨大的无私援助。
万钢说,中俄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特别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经过多年发展,中俄科技合作已经成功突破磨合期,合作主体不断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成果不断显现,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科技成为中俄关系中互补性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一个合作领域。正因为如此,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在阐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内容时明确提出,“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是两国重点发展的五个伙伴关系之一。温家宝总理也指出,科技合作是连接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最活跃、最持久的纽带之一。
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应邀在论坛上介绍了当前的中俄关系。他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大国关系的楷模、睦邻友好的典范。他引用了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6月17日访俄同梅德韦杰夫总统会谈时说的一句话:“中俄关系发展要把握三条原则:讲互信、讲大局、讲长远。”
在论坛上先后发言的还有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俄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恕,国家基金委原副主任王乃彦院士,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孙万湖等。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人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
论坛由科技部和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共同主办,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承办。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