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紧急措施”
“‘12年科学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张劲夫带着600多万字的资料去向周总理汇报,因为他是秘书长。汇报的时候周总理提出:‘这么一大摞资料,这么多重点,国务院应该主要抓哪些?’张劲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当机立断,决定趁着参加规划的科学家还没有离开北京,组织专门小组研究。小组成员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黄昆、王大珩、罗沛霖、马大猷等科学家,他们都是中国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科学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好意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科学家们认为最重要、最紧急的有6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技术、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前两项属于军工尖端技术,国家已有特别安排。后边的四个领域,国际上发展很快,在我国还是空白,但它们又是直接服务于‘两弹’的前沿尖端技术,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把它们搞上去。”
吴明瑜缓缓讲述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自己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点有了,叫什么名字呢?张劲夫说,就叫‘紧急措施’吧,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四项紧急措施’由此得名。”
《四项紧急措施方案》上报中央后,中央认为它是符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立即批准,并将实施“四大紧急措施”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迅速集中科技力量,着手筹建有关研究机构。但当时没有办公地点。周总理亲自从西苑大旅社的楼群中批拨出三栋楼给中科院,以组织实施“四项紧急措施”。1956年下半年,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相继在中关村成立。同时,在应用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半导体物理研究室”。
“当时采取的是‘先集中攻关,后分散发展’的方针。集中全国可以集中的科技力量一起搞。比如电子计算机,当时中科院有几位科学家但没有工程师。总参三部有一个懂计算机技术的工程师,就把他抽调到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还从各个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抽调优秀学生进入研究所。总之就是集中一切力量齐心合力攻关。”
正是因为“四项紧急措施”,才有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又称“八一型计算机”),即“103机”(1958年)及“104机”、半导体晶体管计算机(“109机”)。尤其是研制成功的“109丙机”,每秒运算数十万次,这台计算机为“两弹一星”的设计、计算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国防科工委称为“功勋机”。到1960年初,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之前,“四项紧急措施”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目标提前5年基本完成
历史已经表明,“四项紧急措施”的及时实施,为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在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以及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为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到1958年,中国科技领域已经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如在1958年建成的第一座研究性核反应堆和加速器;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同年成功地拆合了天然胰岛素的A链和B链;1960年,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探空火箭、第一枚气象火箭(T-7型)发射成功;同年,王淦昌领导的研究组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1年,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制成功,原子弹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准备了条件……
全国科研机构从1956年的381个增至1962年的1296个,人员由1.8万余人增至6.8万余人,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已经有了一支门类和学科比较齐全的科研队伍。
这期间,中央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1962年,国家科委对“12年科技规划”的执行情况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结果有50项任务基本达到原定的目标。其他任务有的并不是12年内所能完成的,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意味着,“12年科技规划”的目标提前5年基本完成了。
“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课题完成了多少,而是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旧中国的抱残守缺、支离破碎的状况通过七八年的努力踏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我们都跨进了大门,相当于踏进科学殿堂的门槛。现在中科院的一大批研究所都是在‘12年规划’后建立或取得新的发展的。”
吴明瑜说,“高等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系科设置的巨大改变。‘12年规划’几乎就是目录学,高校的学科更新、设立就参照了这个规划,如清华大学的机电系就分为电子系、机械系,北大设立了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13个系基本都是新科学;二是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被重新重视起来。可以说,‘12年规划’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转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了。”
“第三个是工业部门的变化。”吴明瑜分析说,新中国的工业是在156个苏联援助项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身不具备科研能力。“12年科技规划”实施后,工业部门模仿中国科学院,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如钢铁研究院、纺织科学院、水利科学院、林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等。“它的好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集中了一批科技力量,缺点是削弱了基层的研究力量,因为它把一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集中到了院所,脱离了生产第一线。这也成为以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大问题,体制的弊端由此开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和反思的问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