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5年1月9日23时30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队已经成功登上了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CFP供图
穿越恶劣的暴风圈,战胜严酷的冰雪天气,1985年2月20日,中国科考队员历经艰辛,宣告建成第一个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而有些国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中国南极科考能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呢?
但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20多年后,中国人就是在那个冰封雪冻的世界,登陆上“南极大陆不可接近之地”冰穹A点,并建立昆仑站,实现了中国南极考察的跨越式发展。
在零下40℃—50℃、空气含氧量仅为普通地区一半的“南极大陆不可接近之地”的冰盖最高点冰穹A,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的28名科考人员仅用10天时间,就将一个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建造了起来。
2009年1月27日,昆仑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人占据了南极内陆制高点。
25年来,中国人远征南极,一路跋涉,一路凯歌,最终进入南极科考的世界第一梯队。
南极会议:中国代表常被请出会场“喝咖啡”
老极地人颜其德见证了整个极地科考事业的辉煌发展过程。
作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曾首次参加南极科考。他被公众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在当年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考察南极?
25年之后的今天,回忆起这段历史,颜其德依然难以释怀。
他颇有感慨地说,《南极条约》协商大会的游戏规则十分严格而苛刻,大会的中心是圆桌形的,只有《南极条约》的协商国才有资格坐到中间,并且每个协商国座位上,都有自己国家的旗帜,而缔约国不仅没有旗帜,还只能坐在会议不起眼的边缘地带。
当时,在《南极条约》国会议上,中国就是位于边缘地带中的一位。
每当会议进入实质性阶段时,会议主席的一柄小木槌便会“咚”地敲下——所有非协商国代表被彬彬有理地请出会场“喝咖啡”,事后,也无人向他们通报会议进程和情况。
被一次次“驱逐”出会场的感觉,让所有参会的中国代表领悟到,建南极站与否不是小事情,它关乎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
当时的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不能参与表决南极事务的。这与中国的泱泱大国风范很不相称。
“而且,那个时候,《南极条约》将于1991年到期,一旦到期,国际上可能掀起新的瓜分南极的热潮,中国必须尽快在南极事务上取得话语权。”颜其德说。
在国际南极态势快速发展变化下,我国加快了着手独立自主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步伐。在1983年下半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与国家海洋局就开始了“中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总体方案”的制订工作。
1984年2月7日,32名科学家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建议中国建立南极考察站。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家海洋局制定在南极建站的总体方案。
1984年3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等五部委联名上报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与建站的总体方案。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总体方案,预算经费控制在2000万,揭开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序幕。10月15日,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为即将远征南极的勇士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指明了中国开展南极考察的方向。
北京时间2005年1月9日23时30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队已经成功登上了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