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共和国科技档案:从人工授精到试管婴儿
2009-09-09 科技日报 袁志勇

2008年2月,17位来自全国的试管婴儿齐聚北京参加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20周年庆典。当87岁的张丽珠教授出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即将满20岁的郑萌珠立即迎了上去,和自己的“妈妈”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1983年卢光琇教授(右一)构建的早期改良冷冻精子库。

  在我国,至少有5.2%的夫妇在婚后要面对不孕不育症这个头痛的现实。而不孕不育,无论发生在哪个家庭,都会给他们带来正常家庭所无法理解的苦楚,甚至成为一些家庭悲剧的源泉。对很多家庭来说,孕与不孕常常是欢乐与忧伤的分水岭。不过,从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到今天,辅助生育——这项承载着幸福与希望的技术给无数家庭送去了欢乐。

  在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和湘雅生殖医学中心,人头攒动,人们都带着希望在那排队等候。60年来,生育技术的发展,从产前诊断到人工授精,从精子库到卵子库,如今,已经“平民化”了的“试管婴儿”像一个个欢乐的天使,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一对对不孕不育的夫妇带去了期望、带去了天伦之乐。

  产前诊断,曾经的消极优生

  如果你想知道怀的宝宝是否健康,今天,可以做一次产前诊断。但在这项技术以前,一对携带有遗传病基因的夫妇,只能听天由命,一次又一次的生育出残疾的婴儿。

  其实早在1963年,湘雅医院妇产科主任胡信德在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羊水产前诊断,不过那时候对基因了解不够,该技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检查。

  1972年,我国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湘雅医学院的卢惠霖教授,引进了G显带技术,从此以后,人类高分辨G显带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

  今天,产前诊断已经到了基因水平,可以对高风险胎儿进行明确诊断,对患胎选择性流产。

  但是,流产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这项技术对不孕不育的夫妻一点作用都没有。

  卢惠霖的女儿卢光琇回忆说:“我们只能等妇女怀上了,才能告诉她孩子健不健康,不像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在胚胎时就进行遗传学检查,再决定是否种植入子宫。所以,我们把产前诊断叫做消极优生,当时父亲一直就想,‘能不能直接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婴儿呢?’”

  那时,尽管国外已经有试管婴儿成功的案例,但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还没有起步,国内学者对国外的科研了解基本一片空白。197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卢惠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英国试管婴儿做得很成功(那时参考消息还只能是省部级干部参阅),于是他问从事外科的女儿卢光琇:“你知道怎么取卵吗?”

  卢光琇回答说:“要开腹才能取(那时还没有腹腔镜),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想做试管婴儿。”

  “那让我来做吧!”

  “让我想想!”

  几天后,卢惠霖找到卢光琇:“你做可以,但你没胚胎学的基础,还得去学习!”

  “我愿意学。”

  “那好,你看看北京有没有人在做胚胎研究。”

  于是卢光琇去了中科院遗传所,跟着陈秀兰和白清华老师学着做鼠胚胎的培养。

  为了能在湖南建好实验室,卢光琇连洗瓶子都学得很认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