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技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严重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三农”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06年开始,转变以往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该团队创建了以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为核心、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政府推广——校企合作”的技术应用平台和组织新模式,解决了小农户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先后有1152名研究人员、20万名推广和企业人员,2090万农民参与了技术应用,10年累计推广3770万公顷,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该团队创建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模式,创造了“可能会养活地球”的农业奇迹。
2018年12月26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及其研究团队的“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入选。
1.科技小院是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小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是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2.科技小院是怎么运作的?
3.科技小院的功能?
科技服务
-科技咨询
-农民田间学校
-科技大讲堂
-科技培训
-现场观摩
-科技长廊
-科技小车等
技术支撑
-土地耕作方式
-土地流转
-农业专业合作社等
人才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农技示范推广的技术骨干
-企业员工等
文化传播
-识字
-跳舞
-感恩节、母亲节、中秋节联欢
-中小学联谊等
4.科技小院发展如何?
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于2009年,位于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为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小院”扶贫带贫成效,张福锁团队先后与23个省市区的29家科研院所、63家合作社和37家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覆盖45种作物产业,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
5.科技小院都有哪些创新点?
人才培养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攻读专业学位学生为主,研究生录取后、暑假开学前,都要到小院接受1个月的新生培训,必须住到农户家里。
-驻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围绕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来设计、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师生们还开设”田间学校“对农民集中培训,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观摩“等展开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攻读专业学位学生为主,研究生录取后、暑假开学前,都要到小院接受1个月的新生培训,必须住到农户家里。
精准扶贫
-科技小院师生长期扎根位于农村一线的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通科研人员和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户交流的屏障,便捷地了解他们实际生产增产增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此作为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的突破点。
-科技攻关和服务紧扣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技术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小农户脱贫。
-科技小院师生利用长期入住科技小院,逐步探索,建立了吸引眼球 - 改变态度 - 强化知识 - 改变行为 - 优化环境的五步法技术扩散新模式,促进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向小农户扩散。
-高度重视贫困户农技培训,推动扶贫与扶智,输血(推广农业技术)与造血(提升农技水平)的紧密结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