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海试作业,潜航员用机械手在3759米深处抓取生物样品。潜航员用机械手在3759米深处抓取生物样品。
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即将从江阴国际码头登上“向阳红09”船,再次奔赴蕴藏着无数秘密的大海,执行新的任务。
去年,“蛟龙”号经历了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的考验,一年之后其装备技术有哪些新的改进?深海海底作战能力有哪些提高?今天,记者在细雨蒙蒙中,驱车赶到“蛟龙”号的“大本营”——中船重工702所,一探究竟。
海试前“蛟龙”号已经实现了换装
无锡滨湖区山水东路上一条不起眼的支道拐进山里,两旁的杨梅树已缀满了嫩绿的果实。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厂房,这里就是“蛟龙号”海试前的测试基地——中船重工702所的舱段振动和水下噪声实验室。
此时,这条神奇的“龙”,正静卧在实验室里的深水池旁,洁白的身躯上,“蛟龙”两个蓝色大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机械手臂锃亮如新,仿佛还带着刚从池中跃出时的水珠。
“4月,‘蛟龙’号通过陆上联调测试;5月初转入水池调试阶段。11次的水下调试结果表明,‘蛟龙’号的技术状态继续保持良好,所携带的水下作业工具均具有可操作性,总体技术状态具备出海试验性应用的条件。”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自信地说。
702所所长翁震平告诉记者,今年海试前“蛟龙”号已经实现了换装。机械手将更加灵活有力,以便从海底抓取更多样品;对声呐测量装置进行了改造,让“蛟龙”在海底更加“认路”;探照灯的柔和度将进一步增强,让它的“目光”可以在漆黑的海底覆盖得更广;同时对“蛟龙”号的着底装置也做了适当改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比较,“蛟龙”号通过不断的改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最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都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能够实时传输彩色电视图像和声学图像的功能,是国外绝大多数潜水器所没有的。
事实上,这些年来,针对“蛟龙”号暴露出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优化升级和后续各类产品研制之中。正如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钱建平所说:“‘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使我国跻身世界深海勘探强国之列,但还必须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