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对话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近日介绍,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过程中,将安排航天员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利用载人航天飞行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目的是向中小学生传递航天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据介绍,关于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专家介绍,科普教育是航天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载人航天这个平台向中小学生揭示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和规律,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为未来充分利用空间站资源进行科普活动积累经验。实际上,这也是世界各国太空活动的重要内容。此外,看似简单的太空授课需要天地通信链路的支持,也对3名航天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挑战。
中国首次举行这一太空科普教育活动,得益于2012年7月建成的第一个覆盖全球的载人航天天基测控网。这一网络首次在神十飞行中亮相,将为太空授课提供通信支持。授课将通过媒体向全国直播。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王亚平是继刘洋之后进入太空的第二位中国女性。她也是中国首位80后航天员。作为此次太空授课的主讲师,王亚平此次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互动。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王亚平曾在与中外媒体见面时表示,“我也期待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们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王亚平高中物理老师刘兆清此前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预测,王亚平会利用最简单的水滴进行讲解,“太空中的水是球状的,这些我当年在课堂都教过,我很期待亚平在真实的太空中展现这一瞬间。”烟台大学物理系讲师李辉估计,王亚平这次会选择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际操控的经典实验。同时放手的小石子和羽毛不会下落而是停在原地,类似的实验也可能会出现在太空授课中。
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会出色完成任务
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本应是美国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1986年,她和6名同伴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中牺牲。但人类通过航天飞行激发民众科学热情的活动并未因此中止。
2007年8月14日,美国女航天员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里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实现了麦考利夫的梦想。她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这堂问答课持续了25分钟。
对于此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芭芭拉·摩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期待通过互联网聆听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太空授课。
太空科普课是中国神舟十号各项任务中的一大看点。摩根对此评价说,“这太棒了,教育太重要,太空探索太重要,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她授课,希望这一课程能通过互联网全程播放,好让全世界都看到。”
“我知道(王亚平)一定会非常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们正热切盼望着这次太空授课,正如我一样。”摩根说,“真希望你能看到我此刻的笑脸,我真的非常高兴,也很激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