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16-08-17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最新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以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为目标,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最近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也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科普工作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科普方式和渠道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数6.56亿。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仍只依赖传统手段进行科普,就不仅仅是落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应该对从事科普工作的人进行科普的问题了。

  科普画廊、科技馆、博物馆甚至科技大篷车等传统手段,确实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软件、3D网页,以及不可胜数的科普类网站和频道,不仅丰富了科普的方式,将会成为科普工作的主力手段。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也一定会是现代科普手段的最佳选择之一。所以,科普工作不能忽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二、科普工作要针对对象兴趣

  科普不能过于泛化,应该注意科普主题与载体的选择,应该对不同需求对象讲不同内容。根据不同对象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而不是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科普工作切忌生硬,如果单纯为了科普而科普,反而会让人们产生抵触。科普还可以紧跟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或重大事件,推进科普宣传,比如转基因,大飞机,阿凡达电影,AlphaGo的人工智能等等。

  事实上,互联网的快捷、分众、互动、多媒体呈现等特点,恰恰可以充分满足科普主题的个性化需求。我相信,互联网科普将会更大程度地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三、科普内容要通俗易懂

  科普内容要深入浅出,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的大专家,一定会用简单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说清楚。我们有些专家,不注意这些问题,不注意对象,把专业问题讲得很专业,把人讲睡着了,讲糊涂了,这就根本达不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广大科普工作者要充分利用MOOC平台。作为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产物,MOOC正逐步呈现其强大的力量,成为全球网民可以随时在线学习的重要平台。我们的科普专家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工具,把高深的科学问题通过深入浅出的互联网课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科学普及呢?

  四、科普工作要多方参与

  科普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一方面,我们一定要设法提高并利用企业和机构的积极性。很多年前索尼公司在北京开设过一个索尼探梦的新科技博物馆,这就是企业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的典型。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中很多场馆也是娱乐兼科普的功能。一些企业或机构有这种需要与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支持?或许联想公司有建设计算机科普博物馆的需要,腾讯公司有推动互联网知识普及的想法,虽然他们这么做可能更多出于市场与品牌建设的目的,但这恰恰是我们可以引导和利用的。在做法上,我觉得政府可以出资按人头做一定补贴,或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他们往往比我们政府做得更好,更贴近老百姓。

  另一方面,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创作,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优质而丰富的科普资源是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我们需要发动和联合广大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文化单位和企业机构等,整合科普资源,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

  五、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科普工作

  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提升速度快于农村居民,这跟城乡居民的知识水平、经济和技术水平、需求层次以及传播手段等因素差异都有关系。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如何迅速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将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

  考虑到城乡差异,农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更应该注意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虽然这些年我国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民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仍主要围绕农村生产生活需求为主。所以,我觉得农村科普最有效的是结合农业生产与生活去做。如果科普信息让农民尝到甜头,他就有积极性获取更多知识。给农民科普航天知识,就不如教他怎么种好某个经济作物有效。农民感兴趣的是田间地头的科普,如土壤改良、培种育苗,转基因等方面的宣传科普。(责任编辑陈志文、李宝进,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