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2011-09-24 新华网 任海军

  新华网纽约9月23日电(记者任海军)“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说,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在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的奎宁类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影响很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这一项目中,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表示,发现青蒿素是中国的科学原创,获得拉斯克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现的肯定,她很高兴。

  “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屠呦呦说,“现在国际上认可,我觉得也是为国争光。”

  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取得突破。她考虑到疟疾在中国古代也有,于是开始系统地研究,从中医药的医学本草、地方药志、采访南方的老大夫等,搜集了2000多张有关抗疟候选药的卡片,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殊为不易。

  屠呦呦透露,与中国“523项目”大致同时,美国也在进行新抗疟药物的研究,筛选了20多万药物,但多数还是奎宁类,容易使疟原虫产生抗药性。

  由于中国当时科研条件落后,西方人觉得不会做出什么高精尖的成果。然而,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中国团队“到底把世界关注但没做成功的事情做得比较好”。根据当时的规定,发表的有关青蒿素研究的很多文献都没有署个人的名字,作者都是协作组。“当年就是这样,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屠呦呦对国家常存感恩之心,觉得自己为国家作贡献理所应当。“我在北京大学的学历是国家培养的,后来进修也是国家培养的,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屠呦呦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