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召开会议,听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女性科研人员支持情况汇报,审议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支持的建议。会议明确,从2024年起,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
为什么要将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申请年龄放宽三年呢?很明显,这是考虑到了女性怀孕、生育到哺乳的周期。女性承担着生育之责,放宽三年对女性科研人员更公平,是弥补也是鼓励,有助于“她力量”在科研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女性因生育而转移的精力、耗费的时间,既造成了事业发展客观上的停滞,也为主观上的性别歧视提供了借口。有一个概念挺能说明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科学报告中,有一张图是“泄漏的管道”,其意思是随着管道不断地延伸,水越漏越多,最后剩下的越来越少。管道的流向是指各种职位的高低,或不同难度的事情。联合国报告指出,管道的几个节点分别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员,在本科阶段女性占比53%,硕士阶段女性占53%,博士阶段女性比例下降到43%,而最后从事科研活动的女性占比只有28%。根据2022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我国女性科研人员在2019年的占比达到27.7%。
为什么越到后面,女性被“漏掉”的越多?原因当然很复杂,社会观念、政策因素和女性自身交织杂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此,为女性提供政策支持,弥补女性为生育付出的代价,是为了让女性科研人员获得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早在2011年,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就将女性获奖者年龄限制由40岁放宽至45岁,此举是为了改变女性科技人才基数较大而拔尖者较少的现状。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采取了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允许孕哺期女性延长项目周期、提升女性专家评审参与度等措施,加上放宽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为更多女性科研人员获得项目资助、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政策上的变革使女性科学家的比例以及参与度在逐年上升,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在缩小,但还应该看到,无论是学术资源、晋升通道,还是在顶尖行业的发展状况,女性仍然需要打破一些无形的天花板。只有用更公平的政策,更优化的环境为女性松绑,才能让更多的女性放心大胆地在科研道路上竞逐奔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