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Amazon推出Elastic Compute Cloud 服务。2006年8月,Google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短短6年时间,风起“云”涌,云计算风靡一时,带来了IT行业的一场变革。特别是近两年来,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直接促使高校数据中心的建设理念和运行模式发生了改变。
在云时代背景下,武汉大学于2011年开始建设共享服务器群,结合学校自身的应用需求,在云计算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云计算定义
目前,虽然对云计算有多种理解,但业内能够达成共识的定义仍然是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提出的“5 个本质特征、3 种服务模式、4 种表现模式”。其中五个本质特征(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是:
1. 按需的用户自服务(On-Demand Self Service);2.支持多种终端通过网络访问(Broad Network Access);3.可再次分配的池化资源(Resource Pooling);4. 支持资源快速扩展和释放的弹性能力(Rapid Elasticity);5. 监控、优化资源的使用和计费(Measured Service)。
三种服务模式(Service Models)即: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如图1所示。
图1 云服务模式示例图(NIST_SP_500-291_Jul5A)
四种表现模式(Deployment Models)是:
1. 私有云(Private Cloud):一个组织自用、自管或第三方管理的云;2. 团体云(Community Cloud):多个组织共用、自管或第三方管理的云;3. 公共云(Public Cloud):一个组织或团体拥有、向公众提供有偿服务的云;4. 混合云(Hybrid Cloud):上述2 种或3 种云的组合。
云架构的建立
前述云的定义中已经提到了“资源”,但不够明确。我们认为,构建云的资源共5类,分别是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软件资源。结合图1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如果构建云要提供SaaS或PaaS服务,这5类资源必不可少。
这5类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硬”资源包括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软”资源包括数据资源和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可以分为管理数据、应用软件处理和产生的数据,软件资源可以分为系统软件、管理与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软件。
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云”:云是一个系统,是由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软件资源构建的系统,该系统具有5个本质特征、3种服务模式和4种表现模式。
所以,构建云的重点在于云管理与服务软件,该软件要能够实现从资源池化到资源管理与优化、向云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等系列功能。结合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可以给出云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云的层次结构图
资源层:包括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资源池化层:从目前的技术看,虚拟化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虚拟化形成资源池,为上一层提供资源监控、管理和优化的条件,为资源共享和提高利用率打下基础。
资源监控与管理层:该层主要实现资源监控、动态调度与优化、虚拟机在线迁移、物理机负载均衡、高可用、虚拟机在线备份与恢复、网络带宽分配、存储备份等功能。其中,动态调度与优化指当一个应用的资源不足时,可动态为其增加资源,当一个应用的资源有空闲时,可将其资源回收到资源池中;在线迁移指当物理机需要停机维护时,虚拟机能够在线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机上,保证服务不会中断;物理机负载均衡指当一台物理机高负载时,可在不停机的前提下,自动将其上的虚拟机迁移到另一台负载较轻的物理机上;高可用指当一台物理机发生故障时,运行在其上的虚拟机能够在另一台物理机上迅速启动,最大限度地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服务层:该层主要实现用户自服务门户、用户与权限管理、流程管理、计费管理、日志管理、安全管理、模板定制与自动部署、应用监控、应用负载均衡、智能终端支持等功能。
按上述方式构建的云已经能够提供IaaS服务了,如果需要提供PaaS和SaaS服务,相应地需要一些应用软件资源加入到资源池中,并纳入资源管理和计费系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