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架构还未实现CIO制度,管理规则的制定也尚未完善。信息办是直属处级单位,学校也设立了上海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进行校园信息化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然后由信息办和其他信息使用部门去执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局限性。较之美国高校CIO制度,在真正执行力上有不足。
在信息化规划全局统筹考虑、部门协调方面会有欠缺。国内高校往往存在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人员不齐备、规划不科学、制度不规范、实施不顺畅等问题。
3. IT人员配备和部门职责的不同
以CSUN和上海师范大学来看,两个学校无论从专业设置和学校整体的规模都非常相似。而CSUN的IT部门工作人员有120多名,还有几十个学生助手及厂商技术人员的支持。该部门所涉及的IT业务包括: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网络和通讯服务(包括电话通讯服务);校园门户系统建设和运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建设和服务;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服务;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推广和培训;用户服务支持;网站发布和技术支持;信息安全和政策制定等。
上海师范大学IT部门所涉及的业务与CSUN的IT部门相比,业务内容基本相同,缺少多媒体教室建设与服务和电话通讯的业务内容,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建设和服务中仅提供技术支持,而没有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决策权。上海师范大学IT 部门的工作职责中还包括校园卡系统建设和管理等内容。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办工作人员仅有15名。
比较来看,CSUN更注重IT 业务和资源的整合,避免了多头建设和协调,人员配备较为充足,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比较清晰。IT部门的使命以支持研究和教育、支持跨机构的合作和协作、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为核心。而上海师范大学因为人力资源的限制,每位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有很多重合。工作从最初侧重于基础架构建设到逐步开始向数字化校园转变,但仍在起步阶段。
IT治理的未来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个单位,牵动着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人。教育信息化管理上的不到位, 会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 各自为政, 资源分割,整体化不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无法高效有序运行, 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IT治理引入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参考已有的IT治理框架和方法论,特别是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校IT 治理方面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循序渐进地推进IT治理。另一方面,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还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IT 治理的理念、方法、技术,进行机制改革,学校信息化的进程才能更加科学、平衡和具有高绩效。
“十二五”时期是教育信息化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对于地方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IT治理架构来协调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合各类新型信息化支撑手段,有效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学校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深化,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