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技术的背景和概念,其次介绍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必要性和框架基本结构。并结合中山大学案例,阐述了中山大学教学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最后对教学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局限性做出分析, 并加以总结后阐明对教学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未来展望。
发展现状
中山大学是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山大学拥有四个校区,广州市区的南校区、北校区、大学城东校区和珠海校区。目前, 越来越多的大学打破传统的单一校区的组织结构, 向多校区的模式转变。随着校区的增加, 原有单校区管理模式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很大冲击, 如学校管理的空间距离增大、幅度扩大、层级增多、链条延长、各种行政信息加速膨胀。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有五难: 行政管理难, 资源整合难, 学科融合难, 人心凝聚难, 整体规划难。因此, 必须建立统一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才能有效地减少管理层级, 突破管理的空间障碍, 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多校区办学模式等客观因素进一步促使中山大学采用教学信息化管理技术来跨越校区之间的距离。网络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使我们有“同住地球村,天涯若比邻”的感受。借助于当前的网络技术,距离不再是问题。南校区的同学足不出户,一样可以经过网络学习其他校区的课程。种类繁多,质量一流的课程资源都实现了信息化,在日益完善的校园网支持下,学生在电脑面前触手可得知识真理。
经过20多年的教学信息化建设, 中山大学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中山大学的教学信息化建设模式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全国高校都形成了示范作用,国内许多高校如中国人大、复旦大学借助中大模式获得了校园信息化的跳跃式大发展。
中山大学信息化教学建设,已形成一个拓扑合理,性能优异的网络基础;具有精密运行、可靠保障的数据中心机房;高度应用集成,数据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灵活可靠,资源丰富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性能价格比优异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完善实用的一卡通系统;逐步健全、有效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规范和制度。中山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技术成熟可靠,整体指标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应用和数据整合,达到业务信息流转,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实现从应用系统建设至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型。
中山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不仅引发中山大学教学和管理理念的变革,更引领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应用分散型向应用聚合型转变,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通过整合基础设施节省大量重复建设的经费;应用和数据整合型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实施,依托业务数据流的运转,控制学生欠收费现象,每年的直接效益高达百万;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推广,给师生间开辟第二课堂,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更广的有益知识,教师能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指导交流,多达1500门的课程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高性价比的高性能计算机群的使用,为学校科研研究提供一套通用的计算平台,减少了各单位在系统维护上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利用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出色的数据备份及管理机制,极大提高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信息安全,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中山大学还通过详细的规章制度及各类标准的发布,规范学校信息化的各类流程,为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