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依托信息化建设,不断延伸后勤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改革创新,实施四大建设举措
——三位一体,全面建立后勤信息化人才队伍。学校建立了“高层管理者—技术人员—基层管理者”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学校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后勤信息化建设;成立后勤集团网络部和西安阳光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网络部负责集团数字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阳光信息工程公司负责后勤管理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工作;招聘并组建一支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负责后勤管理软件开发与推广;后勤基层员工实行数字化管理系统全员培训上岗。
——科技支撑,延伸拓展后勤信息化服务领域。学校以核心业务为骨架,建立起信息共享、上通下达、调控自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学校本着科技支撑服务理念,整合资源,科学规划,自主开发了大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层面上的大后勤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建构起“1+X”数字后勤管理模式,即以公共基础数据库为“1”, 应用于各类管理平台“X”(学生公寓管理平台、酒店管理平台、超市管理平台、医院管理平台、网络报修平台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与管理平台的完美结合,以此为基础,学校数字后勤服务大厅正式开通。2011年,学校建立起基于手机系统的云后勤管理平台,设计出了手机版移动校园,为全校师生及其家属提供全天候、全空间、全事务性的“3A(Anytime、Anywhere、Anything)优质服务”。
——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避免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学校将基础数据维护分行业归属到相关部门进行维护和受理。学校各个部门大力支持,精诚合作,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勤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此外,学校建立了以服务监督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为主体的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给被服务者以更大的便捷及话语权,激励被服务者共同参与,推动后勤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上下联动,有效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成立了以主管后勤工作副校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后勤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并重点实施;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制订了各部门量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为加快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追求卓越,凸显六大建设成效
——倾听师生呼声,优化后勤服务生态环境。学校在后勤数字化服务大厅开设“后勤意见”专栏和通过定期举办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使师生所提问题和意见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后勤管理人员也可及时了解后勤服务状况,协调解决师生所反映的问题,化解师生误解,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彰显快捷服务,展示后勤科学管理水平。学校初步实现了由人工服务到智能服务的转变,解决了传统后勤服务受时空局限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后勤需求。同时,学校通过后勤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管理系统的扁平化和即时化,极大的提高了办公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增强后勤服务竞争能力。以机器智能为主的后勤服务模式的形成,极大的减少了人工服务量和人力资源的消耗,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双重目标。随着24小时“3A便捷服务”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学校后勤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增强了学校后勤集团的服务竞争力。
——提高成本核算效率,增强后勤自身调控能力。学校建立后勤信息化成本核算平台,实现了细分成本核算单位、精确成本核算内容、提高成本核算水平的三级目标,逐步做到后勤管理系统的透明化。这不仅提高了后勤自身调控能力,也增强了学校对后勤工作的全方位调控能力。
——固化规则刚性,增强后勤制度规约力度。学校已初步实现了后勤管理制度的“两化”发展,即管理制度软件化和透明化,将规章制度转化为管理软件,以此考核人事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并以软件化为基础,面向全校师生,公布、公开后勤管理信息,实现了管理透明化。通过“两化”建设,增强了后勤制度的规约力度。
——形成特色模式,具有广泛示范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兄弟院校、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学校后勤信息化工作已形成极具鲜明特色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争相学习的典范。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陕西师范大学将以更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使“后勤信息化”模式逐步辐射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更广的范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