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总目标,立足本科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随着“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步伐的加快,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多校区办学导致资源不均衡、管理效率低等现象的出现,对我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现状
我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第一层,以创新教育基地和USRP活动为基础,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素质。
从2000年至今,我校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Program, USRP活动)已经开展了12届。USRP活动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由指导教师提出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课题,学生根据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课题参与。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有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和亲自动手展开科研活动的平台。USRP活动规模逐年递增,仅2011年的申报课题就达到900余项,立项研究课题达714项,参与学生1990多人次,预计2012年立项课题数将超过800项。
我校现有7个创新教育基地,基地负责开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式创新实验活动和组织校内学科竞赛。以信息学院创新教育基地——电子产品设计创新实践活动为例,采取项目由易到难、分层训练的训练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年开设10 多个项目,接纳学生1500人次左右。
第二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延伸和扩展。由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部分组成。2012年我校获教育部资助155万元,2011年我校作为实施第二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21所高校之一,获资助120万元。同时学校还配套设立了“华东理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项目运行时间较长,1年半左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特长和兴趣自主选题,并且自主设计实施方案、开展项目研究、独立撰写总结报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经历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感悟科学道德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同时,项目的开展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促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调能力。
第三层,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拼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竞争,学科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同时,竞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等非智力素质。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竞赛中,如国际数模竞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结构完善,但是随着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类型出现复杂化、形式多样化,原来的人工管理、纸质申报等方式已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如何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实现多校区、跨学科、跨年级的选题、规范审核、公开评审、资源共享的发展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突破创新教育瓶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