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3月2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Google合办的首届“互联网世纪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该会议专注于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目的在于展现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和发展动态,同时,探讨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之父Vinton G. Cerf博士在会上做《追踪21世纪互联网》的主题报告。另外,Cerf博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和清华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等专家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IPv6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互联网发展对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等几个当前的热点话题发表了各自看法。
互联网的发展和现状
回顾十年前,当时在互联网行业只有2200万个服务器。然而,2001年1月统计的数字,全球的服务器就已经达到4亿。现在,互联网中已有5亿到6亿台服务器。而这一数据中,还未包括PDA、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终端。全球网民的人数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至少已经达到10亿,十年间获得了20倍的增长。目前,我们致力于把另外55亿人都变成网民,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用户。十年中,全世界已经有22亿移动终端。这些发展都对互联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69年,互联网还不是现在的“Internet”,而是“ARPAnet”,这是第一次采用交换包实现的网络。当时我还是一个研究生,我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了一个软件,这是第一台连接到交换包技术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现在放在博物馆里。有人建议说我也应该和它一起进到博物馆。
但是30年之后,1999年全球大概已经有25万个不同的网络,互相连接,构成了互联网。
根据CNNIC最新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用户总量是1.37亿,中国的人口是13亿,普及率大约是10%。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是3亿到4亿之间。这个数字也很重要,这意味着很多人可能要通过手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而不是通过台式机或者笔记本。
1973年我开始设计互联网的时候,我们预测将会出现新通讯的技术,但当时我们不知道这些技术会在什么领域出现。因此,我们设想我们的设计应该也能经得起未来技术的挑战。我们希望互联网可以使用任何的通信服务,任何通信的系统。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自1973年以来发明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新的光缆技术,新的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的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承载互联网的流量。
无线是最初设计的一部分。无线一开始是用于居室的无线沟通和通讯。但是,在我们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预计到这种民用的无线应用会发展这么快。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终端使用网络的要求,我们需要IPv6。目前,中国在开发IPv6上发挥了领先的作用,我希望鼓励其他的国家都能够以中国为榜样,推行IPv6。
互联网的全新应用
在长达35年的互联网工作时间里,有一些互联网的联网设备是我原先从未想到的。比如连接到互联网的冰箱,有一个液晶显示屏,可以显示相关信息。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滑水板也上网了。在加州的圣地亚哥,他们可能是踩在滑水板上等着下一个浪头打来,他觉得如果能够把滑水板接到网上,在等海浪到的间隙就能够上网了,所以他在自己的滑水板上构建了一个笔记本。
网络上有许多可以使用的装置,有一些装置比人还多,比如WebTV、PDA、手机、游戏机、洗衣机……
RFID是视频识别,如果到收费站可以利用这个技术自动计算汽车的里程,从账户里扣掉必要的费用。也可以把RFID附在产品的包装上。这些物品放进冰箱,冰箱就能够识别他们,它可能通过上网找到一些菜谱,而这些菜谱是利用冰箱里的食物做的菜。准备好之后,它会告诉你晚餐的菜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我们外出度假时获得一个短信,是冰箱发来的,告诉你冰箱里有一瓶牛奶,你是三周前放进去的,它已经坏了。
日本的朋友发明了一个连接到互联网的地秤,你站在秤上就知道你是家庭的哪一个人,把这个信息发到医生那里,就变成你医疗记录的一部分。如果冰箱也连到相同的网络上,由于冰箱和地秤都连到相同的互联网,你就会收到一个信息,“你需要减肥了”,或者“你需要吃哪一种食物”。
很多人都有家庭的娱乐系统,比如电视机、CD机、复杂的音响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是有小遥控器的,每个装置都有自己单用的遥控器。有时候你就不知道哪台机器适用哪个遥控器。我有个建议,假定把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到网上,建立当地家庭内的局域网,我们就可以利用手机来控制所有的娱乐系统和娱乐装置了。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网络,你可以在任何地点同时操作这些机器。
现在用户逐渐在互联网上掌握了主动权,他们搜索信息,发现信息,并在网络上实时交易。他们可以发布他们想与别人分享的信息;彼此在网络上协作;在网络上创建内容。
这些应用仅仅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社区也是正在形成过程中。比如MySpace、Orkut等等。互联网正在把相同兴趣的人组合在一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社区这个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也在商业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互联网中仍然有许多待挖掘的问题,在基础设计方面还有尚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还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实验、创新、研究、发明,以不断扩大其功能,使互联网更加强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的攻击。我想鼓励正在进行科研工作的人士,共同帮助互联网向着人们所希望的发展方向去发展。
研究星际互联网协议
1998年以来,我们在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一个项目,即星际互联网协议的研究。这个项目的推出源于人类越来越多的太空探索。
我们对地球有了更多的了解,有水面传感器、陆地传感器、水下传感器、轨道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我们能了解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对其他星球比如火星,我们也非常感兴趣。1976年,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登陆,人们主要研究火星上有没有水,是否存在过生命。
我们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有三个天线,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州、西班牙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大型的天线能够围绕行星轨道宇航飞行器进行联系。
2003年,实验室向火星发射了两个探测器,一个是2003年6月10日到达,另一个在2004年1月5日到达。这个两个探测器已经工作三年了。火星探测器上的太阳能板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蓄电池充电。太阳能板之所以能工作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太阳能是非常干净的能源,能保持太阳能板表面的清洁。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太阳能板上会有很多灰尘,这样充电就不太有效。我希望有人为太阳能感光板扫扫尘土。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重新的编程,能够把探测器中的信息发射到轨道飞行器上,然后从轨道飞行器发回地球的实验室。这和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我和我的同事希望能够在星际实现这种互联网协议。
我们希望把互联网扩展到整个太阳系,在外层空间制定互联网的标准。这个标准至少能够容忍在外层空间通信当中出现的长时间延迟。一个视频信号从地球发到火星以光速进行也需要20分钟的时间。1973年我设计的TCP/IP,并不是为星际互联网设计的,从星际到地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往返需要30分钟的。
现在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协议,既要考虑延迟,也要考虑一些中断。随着火星的自转,当探测器转到另外一边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和探测器之间的联系信号会中断,需要等到探测器通过自转转回地球一面时才能收到信号。所以我们希望星际互联网的协议既能够容忍延迟,也能够容忍中断,我们希望这样的协议能够得到测试。
在这两台火星探测器第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希望把星际互联网技术用到这两台探测器上。如果美国宇航局以及其他国家的宇航局能够采纳星际互联网协议的话,那么,每一次进行探测发射之后,我们就能用上一次探测的信息来支持下一次的探测。假以时日,我们就能够以星际网来支持无人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各种使命。这也就相当于建立了能跨越多个行星的星际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