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更加深入、扎实、讲求实效的新阶段。
在新时期的各项建设任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尽快建设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育的、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全面服务的网络应用平台。
建设应用平台的三点认识
近年来,不少地区和单位已经考虑着手进行这种平台的建设。但不容讳言的是,对于这种平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理解甚至误解。
我们经常听到:“我们引进了某某软件,建成了应用平台”。按照这样的理解,平台建设无非是新一轮的采购热潮。但应用平台的建成与购买软硬件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关键是利用这些软硬件搭建一个良好的为教育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我们认为,对于应用平台的建设,至少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
第一,应用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离开了网络资源建设,只有使用的软件,那就本末倒置了。应用平台的建设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是创造性的工作,不能一买了之。
第二,应用平台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进行。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从规模迅速扩张的阶段向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的转变,建设应用平台时必须把学科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第三,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的发展也使得应用平台的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下一代互联网将进入实用阶段,IPv6的实施为大量信息的管理和传递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手段,许多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开展的应用业务得以实现。 “路”更宽、“车”更大,应用平台的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总之,从教育形势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在下一个五年里,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育的、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全面服务的网络应用平台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的环节。
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应用平台建设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以及远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平台的关系上,需要辩证看待,正确处理。
目前要强调内容主导
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技术和内容的辩证关系,防止建设中出现偏差和失误。
计算机发展之初就存在不同的认识。主张技术为主的认为,高技术(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应用则是简单的。用一些人的话说:“原子弹、导弹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还不是小菜一碟!”这样势必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技术,低估了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面临的困难。
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是“矢”,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是“的”,我们的任务是“有的放矢”地发挥“矢”的作用,在“的”中实现预期的效果。
目前网络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为更接近最终用户,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强调“内容主导”、“内容优先”、“目标导引”。
远程教学平台和校园网平台两者互相支撑
教育信息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应用平台一是面向全社会的、基于远程网络的,二是面向大学校园的、基于校园网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面向全社会的、基于远程网络的应用平台是一种大型的公用设施,是我们进行平台建设的主战场。它是集中社会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高度集中的资源和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全社会(包括学校、企业和公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是我们所期望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外已有若干实际的系统在运行,在我国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组织和探索。
面向大学校园的、基于校园网的应用平台则是局部的,这与前者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共性,后者则个性鲜明。分散在各地、各单位的应用平台要求的技术难度和财力投入相对较低,数量庞大、类型众多,使用灵活,更接近最终用户,类似于电信业中的“最后一公里”。
应用平台这两方面的建设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支撑,互为补充,后者是前者多样性、个性化的体现。前者是“国家队”,是旗帜,引领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后者是延伸和拓展,把“国家队”的服务送到学生和社会公众手中,二者共同构造出教育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全新的环境和氛围。
在“十一五”规划中,应用平台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实际效益,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踏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