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行动计划部分列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的构想,具体包括: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是过去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与主线索。面对新十年的宏伟目标与蓝图,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汲取以往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经验成果与教训的同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将在互联网上的开放教育运动发展(不仅仅是指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将如何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人们将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的规划设计与推进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课堂教学的两类数字资源
当讨论教育资源时,在不同语境下,其具体指代的差异性很大。以下两类是围绕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层面的数字资源来分类。一类是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资源
第一类教学内容资源(简称“I 类资源”),是指与教学相关的教材、教案、课件、试题、学生作业、笔记等。如MIT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可汉学院提供的大量学科知识点视频等,可以方便教师上课,也可以用于学生自学。这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被大量重复使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内容的教学可以称为复制性教学。过去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从东部地区通过各种途径输送到西部学校课堂的优秀资源就属于此类。而300多年来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场所课堂,也一直是以复制性的教学存在着。不足的是,不同课堂即便是同时使用同一个MIT开放课程中的资源,或者某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其教学行为仍是相互孤立的、隔绝的。使用相同资源的不同课堂之间没有建立有机联系,因而在时间、空间上很难激发进行同类教学活动的不同课堂之间产生的互动互联。
教学过程资源
第二类教学过程资源(简称“II类资源”),是指提供学习活动或者学习体验的机会,即开放课堂,其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资源。例如教育大发现社区在“好看教研”项目中发起的“我的家乡”学习活动(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title=ICTinEdu_Haokanbu ),所有参与“我的家乡”活动的师生作品,即使是不同时间、不同班级参与创作的作品,其相互之间都可以直接产生互动互联。“我的家乡”活动创造出一种开放大课堂,作为过程资源,其特点是可以无限、有效地使用。其过程不但不会是重复的,相反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任何个人或者班级群体在参与“我的家乡”学习活动时,都是对原有活动的发展和继续创造的丰富。
两类资源的关系
“I类资源”可以被灵活地加入“II类资源”中来提升课堂效率。“II类资源”作为过程资源在实施过程中会积累生成新的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成为可复用的“I类资源”。如“我的家乡”在活动过程中创作生成的不同作品就是一种类型的“I类资源”。
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中,这两种类型的资源建设都有必要。“I类资源”从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看,用起来方便,学起来也快;“II类资源”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长远价值超过“I类资源”。当然,如果有“I类资源”的配合,“II类资源”中的整体学习过程会更加有效。然而在实施中,“II类资源”还是相当难实现的,需要多种条件配合支持。如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需要具有开放、协作的观念与行动的能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