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召开期间,以“安全保障与应急响应”为主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论坛”引起业界关注。来自高校、国家有关机构、相关企业的高层出席会议,从人才、数字认证、应急处理、产品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交流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应用,研讨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此次论坛对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提高我国对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对中国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与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杨义先在发言中提到,我国目前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门人才稀缺,而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部门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却很大。信息安全本科教育2000年才得到教育部批准,第一批毕业生仅有70人,而教师加工程师的“双师”型师资也很缺乏,教育体系缺乏系统规范性。他建议调整专业设置,规范培养体系,建设良好环境,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和实践性,鼓励和指导有想法的毕业生创业。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专家、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总经理詹榜华,介绍了电子认证服务是实施电子签名的基础性服务,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要求,分析了电子认证服务的业务连续性需求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实现的方法。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总工程师云晓春指出,下一代互联网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互联网的一些“先天不足”问题,美、俄等国从法律、政府、企业层面将安全作为战略性重点投入。信息安全包括广义的网络和物理安全,以及狭义的数据和内容安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恶意程序攻击的增多,随着黑客工具的进化,使得大规模复杂的软件很容易出现无法靠打补丁根治的安全漏洞,而网络的互联也让其更脆弱。恶意代码、蠕虫、网络仿冒等典型问题需要合作性的应急处理方案,应优先发展具有统一标准的、面向全局的监控技术以及自动发现问题的生存性技术。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主任张健表示,根据公安部的调查结果,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今年略有下降,但总体感染率还是高达80%,而且重复感染率高,三次以上感染的超过半数。病毒传播途径以网络为主,但以U盘等方式传播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通过手机蓝牙传播病毒的案例也呈上升趋势。公安部将成立反网络欺诈同盟,今年底至明年初将联合相关安全厂商启动安全外包服务计划,引导用户将病毒应急策略从单纯的购买产品发展到购买服务。
此外,汉邦微创、国瑞数码、华为3COM、微软、宝德、天融信等信息安全相关企业纷纷介绍了其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与会者部署安全体系提供了参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