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为使中小学的安全防范工作走上科学轨道,今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中央教科所和北师大的部分专家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就安全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调查结果今天披露。
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安全和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不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检查。当地公安、消防等部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也给予了配合和支持。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依次为:体育课或运动会、课外活动、晚自习后、全校集体活动、上实验课或劳动课等,其特点为,学生活动时段和无成人在场的时段。不同地区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乡镇和县城在上体育课和上厕所这两个时间段是安全问题的易发时间。
学生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点为:楼梯、校门口200米内、操场、实验室、厕所等,其特点为,通道狭窄之处或者人多的地方。此外,上下学路上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导致小学生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违反交通规则、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上下楼时打闹拥挤、打架斗殴、玩火等,体现出躯体伤害的特点。导致中学生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打架斗殴、违反交通规则、网络交友、上下楼时打闹拥挤、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等。
专家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资源、形式、效果、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等6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有59.1%的教师报告,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并且,随学段增高,安全教育的时间呈递减的趋势。另外,农村和县镇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调查结果还发现,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学校每学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应在10课时以上。
灾害的预防演习安排较少。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在学生中这项调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55.6%。从各个学段来看,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县镇和农村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许多学校缺乏安全教育的图书、音像资料等教育资源。
专家调查表明,总体上看,幼儿园安全事故隐患较多。近年发生范围较广、频度较高的安全事故为:同伴咬伤、打伤,坠落、摔伤、跌伤、烫伤、烧伤,运动器械致伤,尖锐物品戳伤等。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活动和环节依次为:与同伴自由活动,室外体育活动,上下楼梯,与同伴做游戏,幼儿园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等。在家庭,幼儿出现安全事故的频率较高。在幼儿常见的安全事故中,以在游戏中摔伤或碰伤为最多,以下依次为:从床上摔下或跌落、把小物体放到嘴里或塞到身体其他部位里、被尖锐的物体扎伤或戳伤、烫伤或烧伤、从楼梯上摔下或摔落、被宠物咬伤、走失等。
幼儿园在设备设施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出口少并狭窄,缺乏必备安全设备(如消防器材等),电器设备与线路老化,建筑物中的门窗和栏杆不坚固,危房等。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学校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如门卫制度、食堂卫生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鼓励和调动家长参与、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共同采取防范措施。积极推广校方责任险,实现学校事故的风险分担。
据介绍,这项调查由专家历经数月,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直辖市展开,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等。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