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探讨了教学资源系统和建构活动平台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提出了异步网络化教学模型和实现方法,并分析了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生动性、主动性、完整性和可控性特征。
主题词:网络化教学 模型 建构主义
引言
在过去的廿年中,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而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教育模式必将具有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异步网络化教学模型的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把教师的工作抽象为“情景”的构造,即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合理、有序、动态地组织;意义建构的主体既学生,通过建构活动平台进行“协作”和“会话”,实现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媒体资源的可控访问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最终意义的建构。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该系统中,学生是建构活动过程的主体,相反教师在建构活动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虚拟的,如异步教学系统本身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就是虚拟的教师建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