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努力下,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中央电大用全新的视角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新模式,建成了全军最大的远程教学平台
军事变革呼唤高素质士官 远程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社会,更应强军强兵
那是新世纪的头一年,北京军区某高炮旅迎来了第一批新装备,为了驾驭这些高技术装备,旅里挑选了20多名尖子士官。然而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士官们一个个懵了,结果新装备在库房里封存了两个月。年底上级要组织演练检验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情况,旅里只好从厂家请来几名工程师,穿上迷彩服顶替出征。
这种尴尬的局面深刻暴露出改善士官学历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是在这一年,经教育部和总参谋部批准,具体负责全军士官在职学历教育的中央电大八一学院,走进了士官们的生活。
几年之后,全旅80%的士官分批报名参加了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而面对上级装备给该部的两辆新型通信车,5名刚刚拿到学历证书的士官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操作规程并顺利实现了通信。旅长陈发感慨地说:“以前是装备等人,现在是人等装备。士官知识结构的这一改变,使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了!”
据统计,新的体制编制调整之后,士官已达到全军总人数的40%。然而全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士官没有经过院校的系统培训,现有的士官学校仅能解决10%的培训任务。相对于装备的逐步现代化和指挥干部队伍的逐渐大学生化,士官队伍的这种知识结构就成为一块“短板”。科技强军,人才为本,人的现代化比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更为重要。作为“兵头将尾”的士官,如果在学历结构上不能和干部队伍实现衔接,科技强军的精兵之路就难以有所作为。
改变士官知识结构唯一的办法就是抓好士官的在职学历教育和培训。然而,出于国防的需要,部队驻地一般都分散在高原、海岛、戈壁等偏僻艰苦的地带,条件有限。士官数量庞大,岗位重要,传统教育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让这些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军人既能安心服役,又不脱离社会的进步?对于这些常年坚守在祖国近1400万海陆国土的官兵,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整个社会正在步入学习化和终身教育的社会,作为新宠的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为现有教育模式投入了活力,也必将给未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让卫星网络真正服务于中国军人教育”的想法得到了军务部和总参首长的认可。
2000年3月8日,总部领导带着有关部长、局长到教育部,与教育部领导专题审议依托中央电大开展士官学历教育事宜。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当即表示“部队需要什么,我们给什么”。这次会议将此项工作定名为“八一工程”,并决定依托中央电大建立八一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全军士官现代远程教育无偿提供两个频道的卫星网络支持,实行全方位的免费服务。一种在时间、空间和组合方式上适应部队艰苦、分散特点的“天地网”合一的士官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模式既是对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承继,又有所创新。
创新在职教育管理体系 突出以“军”为本,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
2002年新年度开训的时候,某部的350余名士官学员由于随部队野外驻训,不能按时组织电视教学。于是该部领导就想办法将接收到的课件和学习内容刻录成光盘,派专人送到野营训练场地,供士官们利用训练间隙,分散组织学习或自学。在保证学习进度和质量的同时,士官们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现代远程教育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由于部队任务繁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士官学员难以按照电大课程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通过八一学院分布在各站点的专用卫星接收系统,将卫星传送的数字信号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内,链接部队的局域网,学员便可以根据部队的工作实际和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地在计算机上反复学习。在服务器内可以储存2至3个月的IP数字课件,刻成光盘后也能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使用。
急部队教育之所急,帮部队教育之所需,是中央电大八一学院的办学准则。部队战备任务和封闭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士官远程教育模式不同于一般的远程教育模式。中央电大校领导和业务部门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要突出以“军”为本的特色,多层次、全方位地为提高广大士官学员的受教育水平服务。
管理就是一种服务,由部队建制单位组织教学的管理模式便是一种创举。这种适应在职学习的教学教务管理模式,有效突破了部队培训在数量、时间、空间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限制。以部队组织编制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师级单位设立教学中心;旅、团级单位设立教学辅导站;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主管首长任组长,机关业务部门成立办公室。另外,聘请部队或地方人员组成教学管理、辅导教师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落实教学过程,管理人员为机关干部或指定专门干部,辅导教师由具有合格学历的部队干部、士官或聘请地方院校教师担任,技术支持人员一般由部队技术干部或士官担任。
针对部队训练在考试时间上与中央电大统一考试时间有冲突的问题,中央电大专门为八一学院调整了考试时间,在每年的10月份为士官学员增加了一次考试的机会。一系列有效措施将士官学习和教学活动纳入部队教育训练轨道,既保证了学习时间、质量,也克服了部队学员外出学习远离营区、失管失控等问题。
同时,中央电大还成立了学院办公室,加强对八一学院各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的教学制度,对教员怎么教、学员怎么学、管理人员怎么管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范。每年,还要组成多个培训小组,到部队进行教学管理和技术支持培训。中央电大的校领导和业务部门也多次到条件艰苦的八一学院教学站点巡教。
目前,全军士官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试点,已经初具规模,从北部边疆额尔古纳到南端宝岛南沙群岛,东起舟山群岛、西到喀什,在全军军、师、旅、团级部队机构上建立的近500个教学站点上,先后有5万余士官学员参加了现代远程教育学习。
精编教材精选教师 质量是永远的生命线 不因姓“军”特殊化
秉承中央电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原则,八一学院严格按照总部的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线,把一本本统编教材、一堂堂优质课、一门门实用技术,送到每个士官学员手中。
为了真正夯实士官科学文化基础,中央电大教学管理部门从全军各类士官的实际出发,重点设计了大专、中专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精选出法律、计算机、中小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等8个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教育模式,使士官现代远程教育保留了普通中、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不因姓“军”而特殊化、简单化。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课占60%左右,其教材和课件来自中央电大,选修课、自开课占40%左右。按照部队首长的有关指示精神,士官远程教育要兼顾提高部队战斗力、士官完成本职工作和增强转业后就业竞争能力等三方面的需要。为此,中央电大专门组织制作了一批具有军队特色的教学资源,如所有专业学员都必修的《军事高科技知识》、《部队基层管理教育》和《军事基础知识》三门公共课,另外还有《军事法学》、《军队条令条例讲解》等军事专业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扩大士官学员的应用知识面。
另外,针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士官队伍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情况,八一学院进行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改革试点,开办了电大系统第一个以应用型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大专专业;并以“部队管理学”课程取代大专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学”课程。
为了强化士官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央电大在原有师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主讲教师、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三支教师队伍组成的“特种部队”,提出了“请名师上星”的口号,聘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防化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军内外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担任各门课程主讲。以《军事高科技知识》和《部队基层管理》这两门课程为例,其教材均由我军权威教学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专门撰写或编撰。其主讲教师,前者由“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防化学院朱建新教授担任,后者由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秦洞、谭汝坤两位大校担任,深受学员们欢迎。《军事法学》、《军队条令条例讲解辅导》等专业课程教材,由军事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或教学机构专门撰写和制作,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和实验成果,其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责任教师由八一学院教职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课程教学设计,负责与主讲教师及学员联系,跟踪学习过程。辅导教师由教学点聘任,负责教学组织、学习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目前,各教学站点共计聘请专兼职教师1600余名,投入200余万元制作并播出各类用于职业教育的IP课件1000余学时。
在中央电大2004年4月开展的首届“教学创新奖”评选活动中,八一学院主讲教师许江瑞大校主讲的《军事法学》课件获教学创新奖。2003年9月,八一学院作为为部队服务的院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在高校区布置了两个展台,全面展示了八一学院特殊的“天网”、“地网”相结合的远程教育平台,以及适应部队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扎实的基础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成为展览会上的一大亮点。国务委员陈至立、李岚清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领导都专门来到八一学院展台观看,十分认真地听取了中央电大及八一学院的汇报,并对八一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