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伊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迎来绝佳机遇。中央领导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发表讲话,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总体目和主要任务。为落实中央《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即将全面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通过建设六项重大工程,形成五大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四大作用,把社科院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才荟萃、学科布局合理、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在国内位居前列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面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新形势、新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变化,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数字资源的需求特点
目前,电子资源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类型,它以容量大、易检索、跨越时空距离等为读者所欢迎。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引进的部分数据库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人员对电子资源的需求特点。
从总体上讲,社科院研究人员比较喜爱电子资源,使用频率同图书馆纸本文献相比情况乐观得多,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数字信息需求量大
中文资源中,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资讯行、经济数据特供系统、国研网、中经专网等都是用户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有较为稳定的用户群体。
例如,2003年6月,社科院正式引进中国资讯行数据库,7月的使用量统计中,社科院的使用率一下便跃居榜首,超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单位,而且此后连续3个月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
包括人大报刊资料、人民日报50年在内的8个中文数据库2004年全年共被读者检索37987次,阅读180348篇文章,平均每月阅读下载15029篇。
经济数据特供系统2003年12月正式引进,2004年全年共登录近1万3千人次。
这些数据库都达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总体说来,外文数据库的使用频率远低于中文数据库,但是,其中部分数据库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这些数据库的使用量甚至接近同类中文数据库。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文过刊数据库JSTOR,2004年共下载论文119,660篇,月均9971篇。相对于低迷的阅览室使用率,这个数量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数值型数据库广受欢迎
我们对社科院在2004年5-12月期间OCLC FirstSearch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除书目数据库以外,使用率相对较高的数据库都是与期刊有关的,如ECO、ArticleFirst、Wilson select plus等,除了Medline、ERIC两个医学、教育方面的数据库与社科院研究相关度较低的数据库以外,GPO(美国政府出版物)、PapersFirst(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索引)、Proceedings(国际学术会议录索引)、WorldAlamanac(世界年鉴)几个数据库的使用率都非常之低,检索次数均少于50次,最少的只有个位数。
中文数据库方面,根据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观察,读者使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的比例大大高于使用超星中文电子书的比例。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等应用学科进行定量研究的基本条件。数值型数据库由于使用方便而受到用户欢迎。如记录中国经济发展数据的经济数据特供系统,2003年12月引进以来,使用量直线上升(如图1)。
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需求量大
在数据库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科研人员判定一个期刊数据库好坏的标准就是看该数据库是否收录了本学科的重要期刊,收录得是否齐全等。
JSTOR数据库之所以有很高的使用率,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收录的全是各学科研究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批期刊,而且收录时间长,系统完整,各刊均从创刊开始,每篇文章都可浏览全文。这样,用户可以在一个数据库中系统地搜集到本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文献。
与一些二次文献库相比,有全文的期刊数据库使用频度高;与集成型数据库相比,收录核心期刊的数据库使用频度高。因为科研人员希望一次性获得研究所需的重要期刊的全文,而不愿意得到二次文献信息后,再去寻找原始文献。
应用学科使用电子资源频度较高
从数据库使用的日常反馈来看,经济、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相对比较乐于使用电子资源,而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使用较少。中国资讯行、经济数据特供系统、中经专网、国研网、OECD出版物数据库、世界银行电子图书馆及统计数据库等数据库使用频率较高,而《文史哲》全文数据库、GALE的History Resource Center和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JSTOR数据库给出了各学科期刊的使用情况。从2004年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经济学科的相关期刊使用率最高,占全部使用率的69%。其次是社会学、政治学、亚洲研究、历史等学科的期刊,与JSTOR的全部用户使用统计情况分布有所不同。经济学科(经济学、商业、金融)期刊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全球平均使用率,而其它学科的使用率则不及全球平均使用率(如图2)。
使用频率逐步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图书馆引进了哪些数据库,学会了如何使用他们,并逐渐喜欢这种方式。
我们统计了从2001年11月1日至2002年10月31日期间,使用我馆网上数据库的情况。目前,我馆网站上共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索引)、人民日报50年等8个引进数据库和2个自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2002年全年登录次数为4356次,阅读文献52787篇,平均每月浏览4400篇论文;2004年达到全年总登录次数11574,阅读文献数180348篇,平均每月浏览15029篇。使用率得到明显提高。
从JSTOR数据库2003年7月到2005年1月的PDF格式文章下载量统计也可以看出使用率的增长(如图3)。
措施与构想:加强人文社科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正在成为图书馆的主流业务。人文社科专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伴随人文社科学者对数字资源认同感和依赖度的增强,用户需求正逐步转旺。人文社科图书馆要按照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来改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图书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区分轻重缓急,重点引进多数用户需求集中的资源类型和品种,以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数值型统计数据库、常用参考工具与检索工具等为首选对象,辅助以电子图书及其他数字资源。研究型专业图书馆应以外文数字资源的采购为重点,解决国内图书馆外文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
保持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数字资源坚持连续订购,并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长期保存。
引进数字资源切不可盲目、盲从,一定要对数字内容严格考察和甄别,注意纸本文献与数字资源的衔接,尽量避免重复引进。数字资源引进之前的试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试用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以作采购决策参考。
数字资源采购的方式首选集团采购,这样可以减轻谈判压力,降低采购成本,增加共享机会。
自建数字资源要量力而行,切不可一哄而起,盲目跟风,要科学规划、严格论证、突出特色、以用为先。注意开发具有资源优势、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潜质的信息资源。某些图书馆早期上马的资源建设项目,由于后续经费不到位而导致出现一批“半拉子”工程,造成资金浪费,拖了数字化建设的后腿,这方面的教训应认真汲取。
主动向用户推介数字资源,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做到研究人员身旁,消除少数人文学者的“数字恐惧症”,促使研究人员形成对新资源的“路径依赖”,成为其研究工作中主要参考源之一。
数字资源的使用更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原则。由于目前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一般都限制在局域网范围之内,这给习惯在家中写作搞研究的人文社科学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学者们都热切盼望能在家中顺利使用数字资源,图书馆在确保数字资源版权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给用户提供方便。
建立学科门户网站,整合数字资源,提供信息集成,实现跨库检索,“一站式”服务,减少用户的学习负担。建立个人资料管理平台,让用户自己高效管理自己的数字资源及纸本文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